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专业群要发挥“群效应”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专业以及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我们可以按照产业逻辑、岗位逻辑、知识逻辑等来组建专业群,但无论按哪种逻辑组建,关键在于发挥专业群的“群效应”,达成建群的意义初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态势愈加明显,表现为某些区域内产业成群、集聚发展,形成了具有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交换的产业链。产业链呼唤专业链,产业集群呼唤专业集群,这种产业结构的新形态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形态上作出积极回应。组建专业群不应是职业院校对教育政策的简单回应,更不应是基于单纯利益的潮流驱动,而应是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种自觉顺应和主动策应。要让专业群发挥“群效应”,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优化“群”配置。对“群”进行合理配置是“群效应”得以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专业群的配置关键是优选核心专业和慎选专业群主。首先优选核心专业。核心专业是专业群中起主导作用的专业,如同产业集群中的主导产业一样。我们在选择核心专业时容易形成一种固化思维,总是选择有实力、历史悠久、当下的骨干或名牌专业,着眼的是专业的“过去”和“现在”,却没有着眼专业的“未来”。核心专业的选择尤其要考虑专业本身的“成长性”,即专业的“潜力”,核心专业的“潜力”代表着整个专业群建设的主攻方向和未来发展,是专业群新的“增长点”。其次慎选专业群主。“千军易得,一将难寻”,专业群主是整个专业群的领军人物、灵魂人物,是专业教师心中的“教主”,没有群主就会“群”龙无首。我们在选择专业群主时容易存在一种资历思维,总是选择资历深厚、职称高级、影响较大的教师来担任。群主与顾问不同,顾问看重资历、学识等,群主更注重对专业、产业的全局视野,对专业群与产业群、产业链对接的全面系统思考,对专业群建设有清晰愿景和明确路径,并且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选专业群主就是选专业群建设的视野、思想、规划和未来想象。

二是建立“群”规则。规则是“群”运行、运作所应遵循的法则,专业群的规则应确保学生在专业群内的灵活迁移和专业群对产业变革的快速响应。首先要确保灵活迁移。单个的专业具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但各专业间壁垒分明、各自为政,难以产生集聚效应。在学生的职业素养中,我们强调学生应有“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职业能力,在专业各自独立的情况下,学生的“多岗迁移”缺乏一种教学的组织保证。专业群将知识链、岗位链、产业链相近的专业整合在一起,就为学生“多岗迁移”职业素养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通过对“群”内各专业基础课程和平台课程的整合,使学生具备共同的专业基础,通过在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上建立“选课”机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选择性,以便学生在专业间的灵活迁移。其次要保持快速响应。专业群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第一是专业设置能根据产业集群的变化作出快速响应与调整,第二是专业课程能根据职业岗位的动态需求作出适时甚至是超前的改变,及时融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理念,这就需要在专业群内有一个“神经中枢”,既有“感受器”,能伸出众多的“触角”敏锐地捕捉产业集群的“风吹草动”,又有“效应器”,能支配“肌肉腺体”作出适切的功能反应。

三是共享“群”资源。通过对各专业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是建设专业群的重要诉求。资源优化整合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基础的是课程整合和设备整合。首先是课程整合。在各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上,遵循“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形成以群公共基础课程、群平台课程、群方向课程、群拓展课程为主的群集课程体系。这种群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区别体现在课程文化的统整性、课程内容的贯通性和课程结构的关联性上,体现在产业集群的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与群课程的有机融合上,体现在专业课程链对产业工艺技术链的合理关照上。由于专业链与产业链难以做到完全匹配,在设置群拓展课程时要尽可能的予以覆盖关照;其次是设备整合。由于先前缺乏“群”意识,职业院校的专业实验室、专业实训基地都是分专业建设,存在设备闲置与利用效率偏低的普遍现象。从分专业配置设备向分专业群配置设备过渡是设备资源优化重组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以专业群为单位整合校内外实验实训资源,建设校内外公共实训基地和公共资源平台,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不断拓展公共资源的新形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