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 推动创新型校长向教育家转型

 优秀校长发展的基本路线和主要阶段为:入职校长——称职校长——(稳健)成熟校长——(有个性)创新型校长——教育家型校长——(校长)教育家。在这六个发展阶段中,不难发现,成熟阶段,自然是校长发展的高原期,而创新阶段则是瓶颈期,从培养的策略而言,在此处着力,就是抓住了高端校长发展的关键。

2014年,教育部启动“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教育家型校长”的“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一个由名校长“领航”的“教育家办学”时代即将或者说已然到来。问题也由此产生,“教育家型校长”,是什么样的校长?是不是就是校长中的教育家呢?首批由省乃至国家层面遴选出来并加以重点培养的这64位校长,应该是怎样的校长?在整个校长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应该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对这类校长又应如何进行培养从而使之早日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呢?

目标定位:具有教育家基本模样的校长

在国内外关于校长发展的理论研究中,在很多校长培训实施方案中,常见“骨干校长”、“优秀校长”、“卓越校长”这一类表述。这类概念,似乎也可大致看出校长发展某几个阶段的一些特点,可以将校长中的优秀与一般区分开来。但形容词所描述,其局限显而易见,几乎无法清晰界说任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比如何为“骨干”?何为“优秀”?何以区别“优秀”和“卓越”?“骨干”与“优秀”、“卓越”孰前孰后?似都比较含混模糊。

“教育家型校长”这一概念的引入,恰恰为优秀校长发展的层级和阶段划分提供了一个切口。“型”,原意为“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为“式样”或“类型”,教育家型校长,就是具有了教育家基本模样的校长。那么,什么是教育家?按照孙孔懿先生在《论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中的分类,校长类教育家应该是学校管理专家,是属于教育实践家,或者说是实践的教育家。孙先生认为,校长类教育家,是指有创新、有贡献、有影响的教育实际工作者;崇高的人格、闪光的思想和丰硕的业绩,是构成其内涵和影响力的主要元素。

所谓教育家模样,则是指具有了一定的教育家底色和特点,部分的教育家品格和品质,比如在人格和教育品格、教育理解和思想、办学实践和实绩等某些领域基本接近了教育家的程度、层次和方面。于是,可以这样说,教育家型校长,就是准教育家,他们已经初具了教育家的风姿,可能还稍缺那么一点教育家的神韵。教育家型校长更进一步,再上层楼,就应该是形神兼备的教育家。

基于此,可以试着“回溯”,什么样的校长最具有发展为“教育家型校长”乃至校长教育家的潜质呢?应该是那些相当成熟、比较稳健同时又富有创新品质的资深校长。由此,可推出优秀校长发展的基本路线和主要阶段为:入职校长——称职校长——(稳健)成熟校长——(有个性)创新型校长——教育家型校长——(校长)教育家。在这六个发展阶段中,不难发现,成熟阶段,自然是校长发展的高原期,而创新阶段则是瓶颈期,从培养的策略而言,在此处着力,就是抓住了高端校长发展的关键。

发展起点:成熟稳健而有创新的校长

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遴选的培养对象,就应该是在成熟校长之上的富有个性的创新型校长。这类校长,刚刚突破自身发展的“高原”,他们最具成长为校长教育家的潜质,以此为起点,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顺势行千里的效果。而这类培养的示范和典型价值,也是以一当十的。这一层次的校长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有比较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稳定的办学实绩。这类校长的教育教学经历一般在25年以上,担任副校长、校长至少10年以上。就管理而言,其中大多数,一般都有多所学校办学经历。他们几乎一律学科教学十分优秀,教育工作尽心到位,管理卓有成效,是学校内外尤其是家长和社会公认的优秀老师、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校长。

二是有比较前瞻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好学、善学,扬长避短,又取长补短,是这些校长的理性和智慧所在。他们极为重视学校教学质量,在应试问题上,绝不含糊,并以此共识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工程。同时,其超越之处就在于,他们又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其理念和思想、教育价值观的确立,具有国际视野和哲学高度,企求以此引领师生提升内涵,让他们获得全面发展。这些校长尤善反思,在对漫长而丰富的实践纵向观照及与优秀的左邻右舍横向比较中,经不断分析总结与反思,积淀下非常圆熟的治校经验,并与自己的个性品格“合成”为独特的管理风格,从而确保治下的学校长期稳健发展。

三是富有胆识和“经营”艺术。当学校发展到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而又不甘于现状时,进取人格、职业敏感、对团队和学校的责任和担当,特别是“停滞即落后”的忧患意识,使得这一类校长总是或主动或被动地在这一阶段,艰难而不懈地寻求在学校发展的某些领域“突围”,有些甚至还常常会被他人不解地冠以“会折腾”,比如真正践行和逐渐接近实质性的“素质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进行国际合作;比如课程开发,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名师培养等。但这类校长又总能恪守中庸,绝不动摇基础,绝不影响大局;他们的个性呈现,总是如夏初的小荷“尖角才露”,不轻易张扬,永远不会刺目;宏观大势的把握,世道人心的揣度,教育与行政关系的处理,恰到好处,犹如一名高明的舵手,行舟于三峡,自如躲闪,游刃有余,总能领先他人,又快又好地直达终点。

相较于“教育家型校长”和校长教育家,他们的不足和欠缺也很明显,集中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一是他们有丰富的教育业绩,但还够不上“丰硕”。什么是“丰硕”?我以为,从教育成果的角度看,更多体现为:学校内涵和文化、学校品格和品质的博大宏阔与内蕴精深;学校教师团队的师德崇高、学识卓越、教格超拔,真正堪称师表;而学生则不独为“高分”之子,而应为优能优品之才,不是少许的出类拔萃,而是群体的超凡脱俗。其学校和教育的影响力不仅仅是现实的社会好评,而应是深远的历史回声;不仅仅是一届届学生今天的美誉,而应是未来他们心头悠远的怀想。

二是他们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但还不够“闪光”。什么是“闪光”?应该是集束出现,辉耀大地,亮丽久远。这就要求校长对于教育、学校、学生发展,对于人才、人才培养,具有科学、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并在自己的办学、管理中有着切合实际的运用和富于创造性的践行,且取得令人服膺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建构带有本人和本校鲜明个性特色的治校理念和教育思想。理念零星、琐碎、散乱,甚至还淹没于自身的教育行为和管理故事中;长期缺乏专业理论支持,总是依靠政策文件和直觉,反思的层次和深度不够,因而难以将感性和经验上升为理性和系统性的“思想”,这大概是这些校长虽有“思想”而一时还难以“闪光”的主因。而这些因素又直接影响了其教育业绩的“丰硕”程度。

成熟稳健型校长之上的创新型校长是本次领航工程“教育家型校长”培养的起点人选。只有明晰了这类校长的基本状况,整体特点,我们的“领航”和出发才能立足准,起步稳,这几乎是这一工程成功的前提。尤为重要的是,这也是在这批遴选培训对象的基本条件和标准。从本次已经产生的64位校长学员看,总体十分优异,但也不必讳言,个体间差异、差距还是较大。这与我们的研究滞后和遴选机制未能完善有关。

培养模式:理论、实践双导共进,课程、平台立体融通

清楚了“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就可以研讨这一培养工程的实施问题。

一是“双主体发展”战略。教育家型校长是未来的实践性教育家,不管如何,其身份仍然是校长,其根基和立足点、其发展的载体是学校。因此,如同人之“灵肉一身”,“长”和“校”也难以片刻分离。所以,应该确立这一工程“发展与成就”的培养理念、目标和思路,即“发展校长,成就学校”。两者相辅相成,互动共进,“螺旋式”上升。“双主体发展”战略,不仅使培养效率倍增,而且使发展效益扩大。

二是“理论与实践双导”策略。对于一线教师和校长的专业发展,要重“实践导向”,经由培训和指导,引领发展对象着重修炼和提升具体的教学和管理操作层面的能力,那是理所当然的。而对于在这一层面已经相当成熟的创新型校长而言,一方面当然需要继续在实践领域“取法乎上”,技术、策略和方法的学习与借鉴依然重要,但另一方面,也十分需要专业理论的系统研读。这不独是一般的提升理论素养,而更关键的是未来要以之解释现实的教育现象,解释自己的教育和管理行为,尤其是要以此为指导,梳理、整理进而凝练自己的教育经验、理念和思想,使之更为科学、系统和符合教育规律,并反过来观照和矫正自己的教育和管理行为。

三是层次不同的基地构建立体研修平台。本项培训由国内八家单位的培养基地分别承办,八家分领学员,分头培训。理论上说,每一承办单位都是一个理论研修基地,每一承办单位还会各自以自己所在区域最优学校作为实践研修基地,这样的理论和实践“双导”“双修”,当然不错。但对如此起点的发展群体,这样的平台仍然过于单一和平面。就理论基地而言,可以突破“单一承办”的局限,建立全国性的“领航工程”协作共同体,两三家机构自愿组合,合作“办学”,开放培训。具体培训实施过程中,有分有合,有行有止,有放有收,为的是广视野,扩胸怀,长见识。就实践基地而言,可以突破“跟岗学习”的局限,建立“示范跟岗学校”、“在职学校”和“帮扶学校”的三级基地网络。在专业引领下,到跟岗基地体验求知,回在职基地践行并修正,去帮扶基地辅助并指导。三重体验,多重感悟,自有无限收获。大开放的理论基地加上多层级的实践基地,组合为真正立体的研修平台,其意义和价值是可以预期的。

四是为滋养多重知能、素养而设的高端研修课程。除一般常规的理论、实践课程外,这一类校长根据其发展阶段和重点,应该着重加强下列课程的研修:教育启蒙类,如哲学与教育、教育哲学,中西方教育史,中西方教育家思想,《四书》选读,苏霍姆林斯基与陶行知研究等;政策法规类,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决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依法治教”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有关教育的一系列“标准”等;课题类,如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发展历程,走向国际化的未来中国基础教育等;综合拓展类的,如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互联网与全球一体化,未来经济形态与人才需求等。这类课程,貌似不甚关乎教育,但实际都是做教育、办学校的人素质养成之必需,多方汲取,养气养神,对完善学校教育、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其裨益莫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