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新高考 适应新常态”
——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校变革

[物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研修案例

2017-09-22

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是最难学的课程之一,不少教师也深感物理难教。怎样才能改变物理教学的这种困境,使得学生愿学乐学物理,既减轻学生沉重的负担,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个人认为根本的途径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既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又反映物理学特色和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结构新模式,让学生从被动的学转为主动的学,从“应试”的学转为“能力”的学。我校结合实际,设计并实践的“观察-探究-建构-反馈”新授课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减轻学生负担和提高教学质量诸方面的关系,有利于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教学程序,如下:

一、观察。观察的含义:①可以是情境引入,可以是问题引入,可以是生活中的现象、还可以是课本的研读、自学。②学习目标的确定。明确本节课的知识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自学,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或框架。

二、探究。探究的含义:通过问题的探究(理论探究、实验探究)或习题的演练,对已有的知识形成进一步的认识。

三、建构。经过自主探究后,学生必然存在这些或那些的问题,或理解不够深刻等。接下来怎么办呢?建构知识体系。①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实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②交流问题的解决方案;交流探究的过程、现象和结论;交流演练习题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对正确的,大家认同的知识点,可以少讲甚至于不讲。对于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合作解决,从而建构正确的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建立好知识结构并加以充实。

四、反馈。“学以致用”,通过当堂反馈,检验这节课的课堂效率,查漏补缺,巩固提升,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这里,反馈的形式,可以是知识的总结,可以是现实问题的解决,还可以是典型题型的运用。

下面就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弹力》为例,展示“观察-探究-建构-反馈” 的教学模式。

《§3.2 弹力》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过程和方法 能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及结合实际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定

难点:两物体接触时是否有弹力的判定方法;弹力方向的确定

【课前准备】弹力.ppt课件(配套导学案)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从力的产生、三要素认识了重力,这节课我们同样从力的产生及三要素来研究弹力。

新课:

一、观察。(ppt同步展示)

1.学生阅读课本p54-55 并思考:

(1)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弹力的三要素:①作用点在哪里? ②方向如何确定? ③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1.弹力的概念(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弹力有无的判定:(1)条件法 (2)假设法 (3)状态法

3.弹力的三要素

(1)作用点在_____________上。

(2)方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与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反)。

①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_________指向________的物体。

②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__________而指向绳_________的方向。

③杆的方向____________沿着杆的方向。(填“一定”或“不一定”)

(3)大小与_______________有关。

二、探究。

学生完成:教学案 例题1-4

例1 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两个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

c.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产生弹力

d.有形变不一定会产生弹力

例2(1)试分析下列图中小球受到几个弹力(注:小球光滑且处于静止状态)

(2)上图中,若小球受到了弹力,请在图中作出小球受到的弹力的示意图。

例3 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压力、支持力和拉力都是弹力

b.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

c.杆对物体的弹力总是沿着杆,并指向杆收缩的方向

d.轻绳一端所受弹力的方向一定沿绳子的方向

例4 如图所示,一本书放在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则桌面产生微小形变的方向是________,恢复形变的方向是_______,对___产生弹力的方向是______;书发生微小形变的方向是________,恢复形变的方向是______,对_____产生弹力的方向是________。

三、建构

学生交流,逐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ppt同步显示)

例1通过学生的交流。

(1)明确弹力的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2)进一步深入讨论、交流,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并明确弹力是一种接触力,而上节课学习的重力是一种非接触力。

例2、学生先判断弹力有无。判断的依据:

(1)条件法。如第一幅图。

(2)假设法。如第二幅图。小球与斜面间是否有弹力,无法根据条件判断,因为斜面与小球间可能有挤压,可能没有。这时怎么办呢?学生想到可以假设将斜面撤除,发现小球运动状态没有变化,说明斜面与小球间无弹力。

(3)状态法。第二幅图中,也可以假设斜面对小球有弹力发现小球无法保证静止,说明斜面对没有弹力。同样第三幅,学生发现条件法、假设法都行不通,但是从状态法却可以很快的判断出杆对球有弹力。

接着,做出弹力的方向。

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几种常见弹力的方向:

支持力(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

接触面:“面面”接触垂直于面(平面或切面)

“点面”接触垂直于面

绳的拉力: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杆的弹力:不一定沿着杆的方向。

四、反馈

1.练习反馈

请画出下列各图中a受到的弹力(注:o为球的重心)见下发的材料

学生板书,标出弹力的方向。

2.总结反馈。(ppt同步显示

通过反馈练习(包括例题4),学生再次体会几种常见弹力的方向的判断方法:

支持力(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

接触面:“面面”接触垂直于面(平面或切面)

点面”接触垂直于面

绳的拉力: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杆的弹力:不一定沿着杆的方向。

通过例4交流,学生从定义判断弹力的方向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与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

3.疑问反馈。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哪里知识,还有什么知识尚且存在疑问的。

学生对“微小形变”的放大方法,没有直观认识,可以通过实物(带细管的玻璃瓶)和课件(平面镜反射法)给学生直观的认识。(ppt展示)

4.知识体系反馈ppt展示

(1)知识内容:

①弹力的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②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

③判断弹力有无的方法:条件法、假设法、状态法

④弹力的三要素:(1)作用点:作用在接触面上

(2)方向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与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

(3)大小与形变量有关。(第二节课研究)

(2)物理方法:

①研究“力”的一般方法:力的产生、三要素

②判断弹力有无的方法:条件法、假设法、状态法

③微小形变的处理方法:放大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物理时学习力的一个难点。采用“观察-探究-建构-反馈” 的教学模式。需注意:1.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2.学生能自学、合作交流能解决的知识就让学生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知识体系,逐步实现你的课堂教学目标,逐个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和深化。如果遇到问题,学生想不到或解决不了,可给提示必要时示范方法。

总之,一个原则,新课改下物理课堂要有效性实施,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要适应中国教育的特色,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
400-811-99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