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风采 孙颖:用细胞诠释生命的华光

54岁的孙颖是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脚踩大地,仰望星空。”这是孙颖对学生的要求,而她自己以身示范,成为细胞生物学科的带头人。

今天的十九大代表风采我们来走近十九大代表、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孙颖。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眼前这位朴实无华的女士就是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佼佼者,赫赫有名的细胞科学专家孙颖教授。1987年硕士毕业的孙颖来到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1998年博士毕业之后,孙教授开始分子细胞研究。2002年分子细胞研究室开始转型,从传统的生理生化的研究转向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孙颖教授决定开拓水稻功能基因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教授孙颖: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水稻在自然生长过程当中,都有什么内源的生长规律,我们想看我们有没有可以利用的一些基因,在这里充分发掘它的功能,通过改良基因表达的方式来对水稻增产或者抗逆起一定作用,比如说耐盐碱,耐旱,这样就能使水稻在逆境环境下的生长有一定的抗性。

当时水稻基因组序列虽然已经公布,但水稻功能基因的研究在国际上都是一片空白。这项几乎从零开始的研究工作,孙教授一干就是15年,15年中她以实验室为家,潜心科研。研究水稻困难很多,很多知识都需要自己亲自摸索。水稻生长周期长,要出成果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北方的冬天不适宜水稻生长,在学校温室未建成之前,孙教授每年12月份都要带领学生将实验种植的水稻送往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海南继续栽培,来年4、5月份成熟时再去收割,这样坚持了将近10年时间。而面对科研上遇到过的困难,孙颖教授从未想过放弃。经过10多年的研究积累,有关水稻类受体激酶功能基因的创新性成果,相继在世界顶尖科学刊物发表,在植物生物学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取得了国际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教授孙颖:我觉得在这个领域虽然有困难,但是也有很大的机遇,如果你能在这个方面能占据一定的研究领域,肯定会开拓比较好的研究领域对未来(科研)发展会有很大好处。

作为河北师范大学的教师,孙教授始终没有因科研任务繁重而离开过教学一线。在教学方式上,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倾听学生的新想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研二学生李皓月:在学术方面非常细致、严谨、细心,在生活上孙老师对我们也很关心,进实验室也两年了,孙老师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大家长似的。

到现在,孙教授依然坚守在实验室,坚守着三尺讲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她先后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津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也是倍受学生们敬重的“最具魅力教师”。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教授孙颖:作为一个普通的高校老师的代表,我觉得还是很光荣的,我觉得我需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政策提供一些基层的意见或基本情况,可以为改善我们高等教育某些培养方式,或者是对工作能够提供一些参考的意见,我觉得这是履职的比较好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