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首页>参考资料>正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1.网络的多元性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

西方国家依托其“拥有的互联网技术霸权、资源霸权、信息霸权和法理霸权四方面的绝对优势”[1],向与其价值观不同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肆渗透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某些腐朽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对于心智不健全的大学生来说,在网络上长期接触大量打着西方烙印符号的新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等,这些东西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我国网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心理倾向、生活方式,大学生们会不断地去适应亲近认同甚至接受网络媒体所倡导的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从而逐渐弱化甚至排斥本民族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从根本上触及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最后对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做出偏离我们主导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舍。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本民族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

2.网络的杂陈性影响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利益的“蛋糕”越来越大,网络已经成为商家利益激烈角逐的战场,对商业利益的过分追求,网络上充斥着快餐文化、娱乐文化、低俗文化,有的甚至触及社会道德底线,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由于面对错综复杂、多样化的信息,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极容易受信息表面现象的诱导,随着媒体的倾向去思维,缺乏独立思考和对信息一分为二的实质性剖析;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海量的信息,鱼龙混杂,特别是别有用心、隐蔽性较强的信息,他们会轻易地被动接受,因为他们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假,也无法弄明白事件的真相;网络文化的多元又带来了文化思潮、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多样、多变。更有甚者,网上的一些政治言论、政治主张和思想意识会契合部分心理偏激的大学生,得到他们的认可,诱发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背离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规范,以西方的价值标准判断是非。肤浅的文化、杂陈的信息、良莠不齐的文化思潮、多元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言论,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网络的开放性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对既定的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是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思想、目标和追求。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伟大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方针政策普遍认同和拥护。但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多元文化得以传播,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西方媒体宣称的所谓“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和两党或多党执政的政治制度,极具诱惑力和煽动性,大学生很容易失去理性,盲目跟风,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同感会发生偏移,表现出对 “资本主义”和“三权分立”等制度的向往,对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政治信仰产生偏离。

4.网络的自由性助长了大学生的无政府主义行为

由于新媒体活动的多元、开放、自主、自由的特点,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等交流、自我展示的平台,使他们在现实中失去的话语权在虚拟的网络中得以弥补并可以充分的展现。网络环境下多形式的主体意识空前膨胀,个性不断得到张扬,加上大学生处在心理叛逆期,思想激进又标新立异,那些政治意识和自律意识不强的大学生,借助网络的虚拟性发泄个人情绪,会随心所欲发表一些有悖社会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的言论,指责政府,重伤国家领导人,无限放大某些政治事件。这种无政府主义的行为影响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形成和对政治规范的遵守。

二、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1.网络的快捷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时效性

网络快捷性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速度。过去,党中央新决策、政策或重大创新理论的提出,需要层层传递才能到达社会的最基层,这既费时费力,又消耗了许多社会和自然资源。在网络时代,党中央提出的新决策、政策或重大创新理论,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迅速传达给人民群众。由于新媒体不仅兼具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能通过“媒体联动”或者“资源共享”等方式在短时间内来加快信息汇集,加速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得以提升和实现。比如汶川地震中“大爱思想”的传播等,展示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共渡难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无疆”等的精神,使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得以体现和迅速扩展,这都体现了网络在瞬间加速了载体运行的威力。

2.网络的海量性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弘扬主旋律、引导人们“向真、向善、向上”是各大主流网站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是网民的追求,也是网站生命力之所在,大学生长期接触海量含有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热点新闻和社会现象,会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迪,自觉提升道德素养。网络的海量性可以使各高校不受时空限制地建立自己的主题网站,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工作动态、要闻等及时发布到网站上,使学生及时获取学校占主导地位的正面信息。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可以借助网络的海量性,通过博客、QQ群、QQ空间、论坛等多种方式无限量的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信息发布到网上,教育者可以借助海量的信息及时了解和收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和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心理动向和思想动态。网络的海量性也为师生查找各种知识提供了便利,可以系统完整的了解、学习某类知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增加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3.网络的交互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对话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新载体,通过电子邮件、博客、实时聊天系统、网上论坛、跟贴等沟通交流平台,可以架起大学生与教育工作者之间交流的桥梁,克服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时空错位,可以营造一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相互对话的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网上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网上交流对话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解疑释惑。交流中要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弄清楚大学生思想上缺少哪些精神食粮,找出他们心中的困惑,用教师的知识、阅历优势,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友、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二是注重引导。交流中要注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把他们的思想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上来。三是交流中还应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责任。四是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旋律思想的宣传宣讲,进行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播引导,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4.网络的多媒体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模式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手段的单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易于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其实际教育效果差强人意。网络上多元模式、双向多向和直接交流互动方式以及图文并茂、音频同期的多媒体形式,使许多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变成了生动、形象的直观教育模式。网络上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能够自行选择。教师在施教时可以整合各种媒体力量,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也可以链接网上资源,也可以开展在线讨论,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一模式,增强教育效果和吸引力、感染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把课件、案例分析、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方面资料放到网上供学生浏览,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微博、建立QQ群、公开邮箱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学生在网游时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媒体方式获取信息,从丰富多彩的符号中理解网络文化的精神实质。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策略

1.优化校园网络文化,掌握校园网络文化的主导权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提供给大学生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粮,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首先,要建设好集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主题网站,将主流思想、正确的社会准则和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其中,使它成为引领大学生舆论方向的坐标、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新阵地、师生精神文化活动的新空间、展现大学生时代风采的窗口、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园区。其次,网络文化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校园网站要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选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方法、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有借鉴意义的材料,给学生成长成才以指导;选取反映学生人际关系、思想困惑以及个人学习、生活、交际交往中的案例材料,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网络文化建设应突出互动性。要吸引高校师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在参与中增长知识、交流思想、提高认识、受到启迪。通过网上平等、无拘无束地交流,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2.加强网络队伍建设,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网络环境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是要建立一支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队伍。这支队伍要做好网络建设的顶层设计,认真研究、组织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划工作,积极指导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二是要培育和锻炼一支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和网络应用开发能力较高的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团队、技术研发和舆论监督引导队伍。三是要培育一批政治素质好、政治意识高、责任意识强和具备相关工作技能的学生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网上引导、信息监控、内容更新、系统保障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领导——教师——学生骨干”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全面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3.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素养,发挥思想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网络政治素养是指大学生在接触、解读、反馈媒体信息时表现出来的政治理性,它包括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分辨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发出符合主流核心价值要求的声音并维护自己及国家民族的利益。大学生网络政治素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资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和达到的理想效果。网络与大学生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娱乐休闲的重要渠道,面对纷繁复杂,良莠共存的信息,要想最低限度地减少网络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就要提高学生自身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控制力,既提升学生的网络政治素养、网络文化品味和网络自律。使学生自觉远离不良网站、主动舍弃不良信息。学校应该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使网络思想教育成为学校的通识教育和公共教育的一部分。同时,强化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

4.加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各高校也都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管下,建立了相应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力争用生动的形式、丰富的正面教育内容去吸引大学生,通过网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授给学生,但应该看到,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标准、审美情趣以及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态势。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研究不够,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缺乏经验。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行动起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前影响大的几种社会思潮、价值观的形成条件、发展速度、覆盖群体、社会后果进行全面分析、鉴别和评估,揭示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探索寻求答案,提出解决办法,同时探索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探索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及时追踪网络上学生正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和探讨产生的根源,构建起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

分享到:
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