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发英——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
来源:教师司 发布时间:2018-02-27

图片25.png

事业和职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和心态。从教20多年来,刘发英一直把教育当作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在热爱着,矢志不渝地走在网络助学之路上,帮助更多的孩子圆读书梦。

——题记

作为一名普通的支教老师,她与一盏煤油灯为伍,数度放弃进城机会,坚守边远山区整整18年。作为一名敬业的小学校长,她以本职岗位为乐,坚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教学质量走在前列。作为一名执着的爱心大使,她与崎岖山路结缘,募集善款一千多万元帮助2700余名贫困学生圆了读书梦。

她就是网络助学传奇的缔造者刘发英,一名被大山里的孩子亲切唤为“英子姐姐”的土家族女人。

“到长阳最边远、最贫困的黄柏山去”

1970年3月,刘发英出生在长阳县磨市镇一个幸福的教师家庭。她的父亲常说:“如果每个山里的孩子都一心想着离开农村,那农村永远不可能富裕,农民只能世代贫穷。”这句话在刘发英的心里烙下了印。

1991年7月,刘发英从当时的枝城师范毕业,同父亲一样,做出了进山的选择。在填报分配志愿表时,她在志愿栏里写道:“到长阳最边远、最贫困的黄柏山去!”

武陵山中流淌着一条清江河,清江河两侧是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海拔最高的就是黄柏山。那里距离县城200多公里,山大人稀,气候恶劣,当地陈家坪小学的设施和办学条件更差。报到那天,校长把她引到一间土垒的小屋,找来两条板凳,在上面放上几块木板,搭成一张床。从此,一箱书、两床棉絮、一间小屋,成为了刘发英生活的全部。

在这样的条件下,刘发英在黄柏山扎下了根,一呆就是18年,日日与大山里的孩子们为伴,与贫穷和寂寞为伴。刘发英说,当时最令她触动的是山里娃对读书的渴望,但贫穷和失学却毫不留情地吞噬了这一切,这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她的学生分布在方圆几十里的高山峡谷之中,但每个学生的家她都去过,很多学生家庭还去过多次。黄柏山的荆丛小路、悬崖栈道,无不留下她的脚印。通过家访,她真实地掌握了学生家庭情况,千方百计地为困难学生买学习用具、衣服,垫付药费等。当时她的月工资仅98元5角。

黄柏山上经常停电,刘发英点着煤油灯或蜡烛,甚至吊着手电筒备课、批改学生作业,常常直至深夜。她对自己有个基本要求:“不能误人子弟!”她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了收放自如的课堂教学风格。她热情投入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多次获奖。她爱读书、爱思考、爱动笔,先后公开发表了40余篇教育教学研究文章。

支教18年里,与她同来黄柏山的5位同事相继下山进城了,她也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最终选择了留下。1996年,她荣获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1997年成为全县首批语文骨干教师,2004年9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农村优秀教师”称号。

把教育当作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

2003年3月,黄柏山乡合并到资丘镇后,组织上调刘发英到白沙坪小学任校长,到岗的第一天,就面临着253名孩子住宿问题。没有澡堂,没有餐厅,三四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

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新家,刘发英和爱人利用暑假,和老师们一起,自己动手粉刷墙壁,维修门窗……同时,与“白沙坪小学希望班”的资助者上海任广德先生联系,争取到15000元资金,购置热水器、铁床等物品。当年,学校以长阳县同类学校最高分通过市级寄宿保育制示范学校验收。

刘发英在教育工作和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满腔热忱,真心诚意地理解、对待每一位教师,实实在在地关心、呵护每一位学生,和蔼可亲地接待每一位家长,精心营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由于她的率先垂范,把所在的白沙坪小学和凉水寺希望小学建成为充满生机的“亲和校园”,打造出一支“和谐进取,共生共荣”的教师团队。

她勤思考、肯创新,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率先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进课堂”的尝试。每年县教育局表彰的几类先进学校中,她所在的学校都榜上有名,获得了“宜昌市寄宿保育制示范学校”“长阳县一等学校”等多项荣誉,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校长。

2009年,刘发英调到县城花坪小学,担任副校长,分管学校德育、安全卫生和关工委等管理工作,并兼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任务更压头了,但教育教学工作仍不断取得新成绩。期间,花坪小学被评为县“文明礼仪先进单位”、“宜昌市优秀家长学校”,她执教的语文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帮助更多孩子圆读书梦

2005年9月,白沙坪小学校园里来了两名“心之旅”助学网站志愿者。刘发英很是惊喜,顶着烈日,陪同他们翻山越岭,走访了几户贫困学生家。志愿者将两个孩子的情况发布在了“心之旅”网页上。一周后,800元爱心助学款就寄达学校。又过了一周,该网站发起人也来到资丘走访,现场落实2000元助学款,5名学生获助。“网盲”刘发英感到很神奇:“网络还真管用!”于是,一个全新的想法诞生了——“网络助学”。

从开始做助学的那时起,“英子姐姐”刘发英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一一解答网友们的提问,汇报资助学生的情况,接洽新的资助对象,经常忙到深夜。10多年来,她建立了厚厚的100多本网络助学资料,执笔撰写的走访贫困学生日记和资料达到20余万字。

然而,2008年前后的家庭变故,刘发英差点放弃了网络助学。那时,她的网络助学事业进入拓展期,资助人数不断上升,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她身心俱疲,情绪低落,动了放弃的念头。这种情绪被与他一起捐资助学的志愿者们发现了,大家轮流劝她,并发动了更多身边的人来支持助学,“英子姐姐”终于在众人的帮助下挺了过来。此后,刘发英调到县城,但她没有忘记资丘镇的贫困生,不仅继续资助资丘镇的孩子们,还把“网络助学”的范围扩展到整个长阳县及周边地区。

2008年春,“英子姐姐”结识了新加坡籍华人杨柳。杨柳被她的精神打动,寄来1000元人民币。这是她争取到的第一笔国外网友的资助。

2010年,刘发英建起了自己的网站——“英子姐姐”助学网,并成立了一个助学团队。她的爱心助学团队也发展到有33名固定成员,其中既有普通教师、偏远山区的学校负责人,也有退休干部、知名作家等,大家都是无偿服务。

“英子姐姐”刘发英实行的是“一对一”结对资助模式,一笔笔爱心款项都是经她手转送到贫困学生手中,她手里不存在资金的截留。每收到一笔汇款,她都会及时地在受助学生的网络信息后面注明,每月在“英子姐姐”助学网站上公示。

2011年2月,在韩国国立昌原大学就读的博士生冯冠军来到长阳,看望刘发英及他资助的学生。冯冠军说,他希望成为该助学团队在韩国的义务联络点,发动朋友们都来支持“英子姐姐”的事业。2011年3月底,经人介绍,香港爱心人士霍宗杰先生一行来到刘发英所在的花坪小学,详细了解她的助学情况,对她们实行的“一对一”助学模式和公开透明的资助流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到目前为止,香港道德会已资助长阳累计金额近二百万元。还为花坪小学全体师生捐赠了700多套校服和40多台崭新的电脑。80多岁的霍会长赠送给刘发英一面他亲自撰写的对联:“求得金钱行道义,愿为贫困作呼声”。

开展网络助学10多年来,刘发英几乎奉献了她全部的业余时间,而且为助学支付的电话费、交通费、文印费、贴资助人汇款的手续费、接待餐饮费三万余元,都是她从微薄的工资中付出,从不曾从爱心网友捐助款中开支一分钱。她还因此获得了“草根英雄”“中国好人”等称号。截止目前,刘发英通过网络结识了1700多名国内外的爱心人士,募集到1600余万元助学资金,以“一对一”的方式帮助湖北省内外的2700余名贫困学生圆了读书梦。助学爱心人士不仅遍及国内,而且还覆盖了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五大洲10余个国家和地区。

巍峨绵延的大山,见证了刘发英二十六载的奋斗历程,这位行走在偏远山区的土家族女教师,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数十种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报纸多次报道了她的工作情况。2012年,刘发英光荣当选十八大党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近五年里,刘发英义务参与省、市、县各级部门举办的道德讲堂、师德培训、十八大精神传达、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等90余场次。

“本职工作外扶贫济困,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我会沿着这条助学之路矢志不渝地走下去,把这份爱心继续扩大,让网络助学帮助更多的贫困孩子圆他们的读书梦。”刘发英的话语在寂静的山谷里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