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复旦大学不忘育人初心 牢记时代使命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发布时间:2018-02-24

教育部简报〔2017〕第60期

  复旦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突出“三个强化”,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争做“四有”好老师,助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强化党建驱动,以党旗引领教师成长。一是构建党管教师思政工作新体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细化加强教师思政工作任务60项,成立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常委会每年定期研究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组建单独建制的党委教师工作部。在19个院系配齐配强分管教师思政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持续开展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和思政工作述职评议,探索完善校内巡察制度,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讲座论坛管理、教材使用全覆盖专项检查,落实各级党组织抓教师思政工作主体责任。二是夯实基层教师党支部“硬底盘”。对全校388个教师党支部排摸家底,着力整顿35个薄弱党支部。推进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坚持“像培养学术骨干一样培养党支部书记”,完善支部设置、政策保障、平台支撑、工作激励、考核评议等五大机制,激发基层支部活力。目前,教师党支部书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81.6%,学术骨干、系所科室主任、机关部处长担任党支部书记比例达56.3%。三是促进党员教师发挥更大作用。目前全校教师中党员比例超过50%,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党员比例超过58%。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健全党员教师立足岗位做贡献的长效机制。党委书记、校长以及各院系党组织书记带头上思政课,党员教师带头担任“书院导师”、“寝室导师”,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和党员教师“重点半数”,带动全体教师这个“最大多数”。近年来,学校新增的“长江”“杰青”中党员比例65%,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党员比例77%,选派的援疆援藏援滇教师、医生中党员占71%。近两年,在“海归”教师、一线骨干人员中发展新党员203人,涌现出党的十九大代表、台籍教师卢丽安等优秀典型。

  强化教育带动,筑牢教师理想信念根基。一是抓思想引领。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突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坚持邀请地方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作报告的优良传统,今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到校,为师生作了形势政策报告。成立党的十九大精神专家宣讲团,深入院系、支部开展面对面宣讲、互动化对谈。组织教师赴国家重点单位学习考察,强化国家意识。实施骨干教师轮训计划,已覆盖全校90%以上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二是抓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医德医风、校风学风、机关作风“四风齐抓”,开展“大讨论、大展评、大建设”活动,全校教职工举行各类讨论学习会600余次,累计参与2万余人次。连续7年开展“为人·为师·为学”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把政治标准和师德师风表现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导师遴选、岗位考核的首要标准,落实师德“一票否决”。三是抓典型引路。收集整理100余位校史名师故事,编辑出版《复旦名师剪影》丛书。连续10年开展“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好导师”评选活动,累计评选教书育人典型近300名。在全校开展向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钟扬同志学习活动,号召全体教师明师道、重师德、扬师风。

  强化实践行动,锤炼教师“四个服务”使命担当。一是引导教师主动贡献党的理论创新。汇聚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力量,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一流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培养了“最美思政课教师”陈果等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着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大学者写小书、大道理通俗讲”,编写出版理论通俗读物18本。集全校之力,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两大工程,引导教师在服务党的理论创新中坚定“四个自信”。今年已在中央级媒体发表各类理论解读文章92篇。二是引导教师自觉服务党中央治国理政。以中国研究院、发展研究院等智库为依托,每年组织百余名教师撰写各类决策咨询报告400余篇,2017年已有88篇被采用。注重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决策咨询,青年教师沈逸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言。率先在海外高校建立3个中国研究中心,每年选派教师80余人次赴所在国开展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服务国家战略。三是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计划选派教师参加对口支援、定点扶贫,到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共建单位、大型企业、基层乡镇以及驻外机构等开展实践锻炼。目前每年在外挂职的教师和干部近90人,锻炼了广大教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使教学更有深度,研究更有温度,育人更有力度,学校“双一流”建设有了强大的师资支撑和队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