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教育界课程改革的大潮同样冲击着幼儿园,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与模式是适合本地、本园幼儿的,怎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这一问题一直是我们所探索研究的。
我们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认真探索幼教课改新路子,确立了“两个适合”原则,即适合孩子发展的,适合我园实情的,就是最好的课改模式。
我们探索主题探究式的活动教育课程方案,旨在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兴趣需要出发,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建构一种低结构、高开放、重过程的课程模式,实现师幼有效互动,促进幼儿在自由、广阔的空间内得到和谐主动发展。
把握好主题的预设与生成
为更好地与本地、本园的实际相结合,我们对预设课程实行了级部集体备课的方式。即每进行一个新主题前,先由级部教研组长带领大家讨论,确定活动内容后再由业务园长参与分析,直至最后敲定。各班依据统一备课具体实施,也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进行增减或变动。园长给教师留有一定的空间,要求教师善于从幼儿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蕴含其中的巨大学习价值,鼓励教师能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生成课程,自主设计课程,自主安排活动。
在“多彩的秋天”这一主题中,教师本来预设的是一次户外观察树木游戏,但海鸥班的孩子们突然对大树底下的蚂蚁群产生了兴趣,老师马上改变活动目标,引导幼儿观察、发现、讨论,并让孩子们带着疑问去图书阅览室寻求答案。班级活动室内则不断创设与之有关的区域,投放有关的材料。一次生动的生成课程形成了。
园长要经常深入各个班级,指导教师的主题设计与实施,帮助教师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需要、兴趣、表达水平、问题解决水平等,来衡量一个主题的价值以及教师的组织能力,使教师在不断反思中有的放矢,进一步完善。
创设与主题相关的环境
在环境创设方面,我们确立了“让环境说话,与环境互动”的新思路,将环境赋予更多的教育功能。
园内的白杨树、石榴树等80余棵花卉树木上全部挂上了可爱的标志牌,牌上详细标明了名称、种类、特征等。走廊上悬挂了不同的装饰物;墙上在幼儿平视的高度钉上了彩色底垫,用来张贴孩子的作品;楼梯上的小脚丫、数字娃娃、图形娃娃让孩子们在上下楼梯时学会了顺数倒数、认识了图形;地面上的图形跳房、火箭火车迷宫等,让孩子们一边蹦蹦跳跳走入班级,一边玩会了各种游戏。每个班级依据本班进行的主题不断变换环境布置,设置了材料丰富的活动区域,幼儿通过自由地探究学习,获取信息,产生愉悦的感受。主题墙上是老师、家长、孩子们搜集来的信息,孩子们的活动记录、问题答疑等,充分拓展了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实现了家园的交流与互动。
记录幼儿成长档案
以记录为工具,反思教学实践,使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学习变得有意义,是我们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幼儿实行动态评价,即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进行评价,密切关注幼儿的学习变化与成长历程。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由单一化变为多元化,主要通过成长档案袋来进行。
成长档案主要由教师观察记录幼儿的语言、感受、有趣的事情、学习过程等有意义的活动足迹构成。教师们采用的记录手段多种多样,包括文字描述性记录、搜集幼儿的各种作品与观察记录、印制手印脚印的成长变化,还有相关照片以及录像等。同时,家长、幼儿也都可以成为记录者。
翻开每一本档案,都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童真世界,这无疑会成为孩子们童年时期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这样做不但给孩子们提供了关于他们所说所做的具体可见的“记忆”,同时也为家长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提供了详细的信息,从而获得家长的反馈和支持。我们要求教师不必天天记录,但一定要有一颗高度负责的心、一双敏锐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关注、思考和理解教学过程中发生着什么,幼儿会怎么样,教师该怎么办,使自己在记录中不断反思,不断整合和丰富自己的经验。
有效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改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题活动中,我们要求各班的两位教师既有分工又要密切协作,要逐渐与幼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多进行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与幼儿共同分享、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实行了“自我学习、互相培训、共同提高”的机制,即让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初步选题。园长带领教研组成员商讨后确定了6位教师为本年度的授课教师,这6位培训教师需自己查找相关理论资料,并结合工作实际写出培训报告,经业务园长审阅修改后,正式作为授课文本。
每周三中午,全体教师集中在大会议室听讲、做记录,有异议时可当场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授课教师每人讲一周,不断循环,到年底结束。除讲课外,他们还要每月为大家提供一次观摩活动。这种新的培训机制出台后,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肯定。一方面,对于培训教师来说,授课有压力,自身必须不断地学习,并留心记录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授课内容才会精彩;另一方面,对于被培训教师来说,这是一个重温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大好机会,这种学习氛围自由、宽松,与自己的工作拉近了距离,实用有效,同时也激励自己不断思考,等到自己成为培训者时该如何授课。培训不再意味着枯燥无味,培训变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享受与提高。
在主题探究活动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不仅仅是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更是一个有能力的思考者、思想者。他们有自己分析事物的逻辑,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有成人无可比拟的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搜集资料,自发地探究问题、合作学习,自由地表达经验、表现能力。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幼儿与教师之间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对话、交流、合作、分享的关系。教师从原来的传授者、评价者,到现在的观察者、合作者、支持者,必须经历一场角色转化的革命。当今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有观察、分析、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具有提升、整合幼儿经验的能力;具有创设环境、材料,对幼儿发展提出挑战的能力;具有调整预设计划,回应幼儿生成活动的能力;具有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等等。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教育技能,其专业化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幼儿的发展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幼儿园的课程,应追求怎样的价值取向——结果取向,还是过程取向?更适合目标模式,抑或过程模式?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我们尝试着进行一种以过程模式为主的课程。我们体会到,这样一种以追随幼儿经验为主的、由师生共同构建的课程,也许更适合幼儿的学习,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当然,过程模式并非不要目标,其目标的价值在于,它是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方向,而不是评判幼儿行为的唯一标准;是幼儿生成活动的挑战,而不是终极状态的统一标尺。(朱续杰 作者系山东省烟台市市级机关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