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行业特色鲜明高校如何走向世界一流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在经历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大变革,也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为宗旨的特色鲜明高校,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要深刻领会“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明确建设的目标和路径,充分借鉴世界知名大学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内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宝贵经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聚合区域发展动能,聚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积极实践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路径。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

纵观世界知名大学的发展之路,无不与本国的建设和发展同向同行、紧密联系,都有着契合国家战略发展的宏伟目标、办学理念,以及与之匹配的富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具体举措。

特色鲜明高校的典型代表——麻省理工学院,办学150余年来,始终以推进人类知识生产、解决世界难题、服务国家和人类社会为使命,在科技创新、国家安全等领域创造了一系列伟大发明,“麻省理工消失,美国安全堪忧”这一说法,足以说明其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国内特色鲜明高校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主动担负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国家战略需要,教育引导师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集中特色优势学科力量,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力争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特色鲜明高校,南京理工大学坚持以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两个强国”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兵器与装备、化工与材料、电子与信息三大学科群的辐射示范作用,激励科研人员聚焦量子技术、新能量物质、含能材料、医工结合、军事智能等前沿领域加强高水平科学研究,努力构建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格局,为实现强军梦、强国梦贡献南理工力量。

聚合区域发展动能

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充分发挥服务区域发展的关键作用,坚持面向社会和市场开放办学,努力做到与社会发展对接合拍、同频共振,成为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是“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典型代表,1981年建校至今,始终坚守“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理念,与社会、企业高度对接,利用其工程与科技领域的突出科研能力与国内外产业紧密合作,极大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自身也赢得了快速的成长。借鉴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特色鲜明高校在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着力在“特”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出实招,不断深化校地产学研合作,努力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引擎”,积淀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厚基础。

今年9月,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集中体现。江阴是制造业名城、长三角经济重镇,学校致力于将江阴校区打造成为服务“两个强国”建设的先行区、前沿交叉学科的先试区、国际化办学的示范区,通过推进网络空间安全、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制造学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对接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等重大平台建设,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和集智创新,争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量源”和“助推器”。

聚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保障,也可以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鲜活的经验和启示。

一所能够在全球享有盛誉的大学,与其良好的治理体系是密不可分的。以牛津大学为例,该校治理体系非常健全,全校教师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成员由其选出,理事会按照大学章程负责学校的管理,教育委员会、人事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对理事会提供咨询报告。

我国高校必须在批判借鉴世界知名大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在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激活大学发展的生机活力。特色鲜明高校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互学互鉴、融通创新,通过健全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提升内部管理效能、整合校内外资源等措施,努力构建一套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的治理体系。

南京理工大学自2016年开始有序推进人事综合改革,实施以岗位聘任为基础的绩效津贴分配制度和以分类评价为核心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构建“紫金人才”体系,系列改革成效凸显,破除了影响师资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在2017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后,学校坚持“军民融合、两化融合、校地融合”特色定位,汇聚南京市、南京大学、江阴市、盱眙县等多方资源参与基地共建,出台一系列鼓励师生创新创业的制度,有效发挥了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助推区域建成创新创业新高地,现已成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一张名片。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