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嵌入日常教学:教师发展由建构走向卓越——东营市广饶县同和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的启示

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凸显特色、提升实力、铸造品牌的关键,是学校的核心发展力。对于2008年建校至今已历七年的的同和小学来说,对此感悟更深。

这所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是在整合两所村办小学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其中一所小学2007年周边生源几乎流失殆尽。因为种种原因,建校之初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教师连发轫于2002年如火如荼的全国新课程改革都不知所以。怎么办?“改变每个教师,建设一支敢于创新创业、进取奉献的教师队伍,无疑成为当时同和小学快速发展的当务之要。”同和小学校长庞秀华回想起当时的教师状况,不无感慨。

于是,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把发展教师放在第一位,在深入调研、咨询专家、多方研讨的基础上,拟定了《广饶县同和小学教师发展短中长期规划》,由此开启了教师培养培训之旅。“人的变化内因是决定因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职业精神决定着发展的长度;专业化程度决定着发展的高度。”庞秀华说。经过七年的不懈实践与探索,同和小学不仅教师面貌焕然一新、活力勃发,而且探索出了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有效的教师发展路径:以实施“嵌入日常教学的卓越教师培训”项目为引领,以建构教师自主成长的“职业自觉+专业标准+实践路径”为发展策略,形成了教师发展由“建构”走向“卓越”的动力之源、前行方向和行动之路。

职业价值取向建构:激发教师卓越发展的原动力

“由外在要求的驱动和自主发展的需要转化而来的内在动力,往往对人的发展起到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庞秀华说。从心理学角度讲,一定的内在动力体现出一定的精神品质。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强大的内在动力通常表现为一种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个性品质)。因此,在实施“嵌入日常教学的卓越教师培训”项目过程中,同和小学不仅瞄准教师业务技能的培训提升,而且把教师职业精神培育、价值取向建构作为重中之重,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

自觉秉持职业操守 

2008年,新学校开始运转时,学校便利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颁布实施的契机,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解构内化、实践认同:第一步是“知会”,以考促学,以考评学;第二步是“知行结合”,每位教师结合个人的教育实践,述体会谈理解、说行动下保证;第三步是“实践性认同”,共同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从教的职业底线。“学校不是简单地把职业道德要求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而是引领教师在一遍遍个人强化学习和具体落实的行动中,逐渐认识到:选择了做教师,就是选择了高标准与严要求,就是选择了责任与担当,选择了大爱与奉献,更是选择了探索与创造。”校工会主席王丽说。

教师自觉践履职业操守的故事很多。下大雪了,老师们无一例外地提前到岗,清扫道路。桌椅在瓷砖地面上不时挪动的声音,往往打破楼下应有的安静,分管校长和老师们主动找来废弃的皮子,自己动手钉到桌椅腿上;有的还把老公和孩子叫到学校,一块叮叮当当加班干到晚上十点多。

坚守挚爱与奉献的精神取向

自觉秉持职业操守的同和人,立足本职、满怀热情,严细认真、求实务本,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老师们不停地追问“为什么做”,不停地思考“怎么做”,最终达成了共识:想孩子一生,为孩子一生的发展着想!培养有教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成了同和小学教师“挚爱”与“奉献”的精神价值取向。

“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就得首先是什么样的人。”同和小学的老师们都这么说。一个孩子在校园里奔跑时,不慎跌了一跤,擦破了点皮。班主任李文儒老师边通知家长,边把孩子送往医院检查。赶到医院的家长过于焦急,见到老师后很不冷静,不问青红皂白,对李老师骂骂咧咧、埋怨不止。李老师一直面色温和,不做辩解,自己付费先帮孩子拍片子、找大夫;在确诊无碍送孩子回家的路上,给孩子买了水果。后来家长知情后,非常羞愧,连声道歉。对学生负责的责任感,使得老师的行为彰显出有教养的包容品格!

同和小学农村孩子多,2011年社区改造前,卫生条件较差,老师们就在教室准备了剪指甲刀,手把手教孩子怎样剪指甲,教孩子怎样洗头发。班主任成素敏老师还把自己家的几百本书搬到了教室,与孩子们共享。重阳节,老师准备了礼物,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看望老人、表演节目、打扫卫生,敬老院的老爷爷老奶奶感动得泪流不止,老师们也禁不住眼眶潮湿。而这一切,学生考试内容里没有,教师考核评价里没有,但正是这些考试考核中无法体现的,才是教师最核心的精神价值取向。

努力形成自觉的行为文化

文化是一种内在于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它以无形的力量深刻地规约人的行为和引导人的发展。积极向上、创新进取的教师行为文化,能够促动教师自警自省、自尊自重。正因为有了趋向自觉的行为文化,教师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学生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达到“美美与共”。

教室里开放式的综合橱柜,美观实用,是美术老师崔海萍设计的。三百多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室,是美术老师杨文斌根据浦蒲兰绘本馆的样式设计的,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做班主任的音乐老师王海梅,创作了自己的班歌。燕东霞老师教语文很有一套,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发表了数十篇作品;燕老师不仅亲自把稿费交到孩子手里,还自费买上奖品以示激励。几名年轻的语文老师学习回来,喜欢上了古诗文吟诵,激动不已,开发了古诗文吟诵课程;如今,同和小学学生的古诗文吟诵已经有板有眼、有腔有调。最了不起的是英语范春红老师,结合自己的专题研究引领并改变着英语组老师的执教风格;崔云芬本来性格内向,生动的肢体语言教学应该与之无缘,但范老师倾其“美人之美”的功力与耐心,帮助崔老师让英语教学变得生动灵活。

文化自觉,也使得老师们更加豁达包容,逐渐趋向校名“同和小学”所蕴含的大同大和、求同存异、和谐共荣之意。在同和小学,老师们彼此尊重和看重的是进取和奉献、长处与进步,相互传递与感染的是在职业追求上永不满足、努力前进的正能量。

也正是因为有了对现实的正视,学说普通话就成为老师们的一种自觉行为,2009年学校就通过了“山东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评估验收;老师们不仅很快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能熟练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现在,学校成为全县仅有的两所“山东省信息化教育试点学校”之一。

专业发展通道建构:引领教师走向卓越的重要路径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是职业态度(个性品质)和发展策略。职业态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发展策略规定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路径。由“建构”走向“卓越”的教师专业发展,是积极的职业态度与高效的发展策略有机结合的结果。

同和小学在改善教师职业态度、完善个性品质的前提下,探索并优化教师由“建构”走向“卓越”的专业发展策略,将教师专业发展置身于日常课程教学实践之中。

在课标解构中培育课程教学能力

解构课程标准,是建构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一项重点工作。在三级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中,国家课程是根本、是基础。国家课程的实施必须基于课程标准。同和小学建校七年,也是学习和解构课程标准的七年。建校初,教师对课程标准基本没有什么认识,大多数学科老师没有学习过学科课程标准,相当一部分老师还固执地认为不学课标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鉴于此,每学期开学前,学校都组织课标闭卷考试。起初老师们不太理解,有的考前搞突击,临时抱佛脚,以应付了事。随后大部分老师虽对学科课标基本熟知,但具体到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个课题、每个课时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不够准确具体,致使知行严重脱节。

伴随着认识与实践的深入,他们认为课程标准相对比较笼统是问题的根源。于是,自2012年始,在专家的专业指导下,同和小学启动了“课标解构”探究实践。他们把学科课程标准解构细化为三个梯度的目标,第一个梯度具体到每册书,第二个梯度具体到每个单元,第三个梯度具体到每个课题。在国家课程中,课标解构最费力的是语文学科课标解构,于是学校要求语文组率先开展了攻关研究与实践。首先,聘请山东省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专家陈晓梅老师利用一个学年的时间,结合小学段每单元学习重点,对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梳理。然后,在市县语文教研员的指导下,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课标的几个板块,先是纵向解构,之后横向整合。这样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琢磨、探讨,小学语文学习目标终于在老师的单元教学、课题教学中逐渐清晰起来。

语文组的“课标解构”行动,为其它学科课程标准的解构细化提供了经验启示。现在,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能认真落实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准确把握学科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学科三维目标的高度融合。

在高端引领中拓展教学视界

只有专家的高端引领,一线教师才能避免少走弯路、不走偏路,才能站得高、望得远、走得正。加强高端引领,是教师有效嵌入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历练成长、增长智慧、走向卓越的重要策略。同和小学通过借智于五路高层专家,实现了高端引领:一是力邀省市县学科教研员或教育科研专家到校,与老师面对面、手把手指导。二是聘请退休学科专家担任教学顾问。教育专家传递给老师们的不仅是学科教学规范,更有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和对学生发自心底的关爱。三是充分利用本土优秀教师资源。如,组织全校数学教师加入东营市实验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齐鲁名师魏瑞霞领衔的的名师工作室。四是走出去拜师学艺,现场考察、观摩名校及全国优质课,老师们白天听课,晚上反思写作业、开展小组研讨,对名师“坚守、坚持、坚定”的职业态度有了真切感受,明晰了仰望星空和踏地行走的方向与方式。五是对话经典。组织全体教师同读教育名著,边读边研边做,老师们对教学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课堂革命的热潮在全校时时涌动。

在研究与实践范式的变革中提升教学境界

“教师发展必须根植于课堂研究,立足于日常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真实研究,扎实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才能提高课程教学素质,进而提升教学境界。”庞秀华说。

同和小学积极探索基于“嵌入日常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范式,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扎根内在需求、扎根实践经验、扎根行动反思。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学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嵌入日常教学的卓越教师发展”作为教师研究与实践课程,与日常的校本研究活动相结合,融学习、教学、研究三位一体,借助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形成了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二是共享知识与智慧。教师与研究者、教师与教师之间跨越各自的边界,关注问题,公开自我,相互倾听,在问题聚焦,特别是核心问题设计与改进、行为改善与理性思考的结合中实现智慧共享。三是加强教学案例研究。教师的研究不同于专家学者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常常是基于案例经验、真实课例的学习与探究。因为更多的教师是在课堂中“挣扎”出来的,所以强化教学经验解读分析,接纳和体验真实课例,不断内化同侪同伴的实践智慧,成为同和小学教师嵌入日常教学并持续研究的兴奋点。四是强化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同和小学教师的学习、实践与研究,重视关注自我特点、同行知能和学生是否真有收获,因此寻求专业支持,请求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再到课堂观察,接受优秀教师的诊断指导,这种行为跟进式的全过程反思,使得教师学习、实践与研究的理性深度及成就感愈加凸显。

在嵌入式专题培训中匡正教学价值

教师研训必须从粗放的、碎片式的、整体性的方式,转型为有具体目标规划、针对性强、与日常教学融合在一起、并不断改进日常教学行为的个性化培训。正是在这种发展要求下,同和小学选择了上海名师学习研究所推出的“嵌入日常教学的教师质量提升系统项目”,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突破口和走向卓越的科学通道。

同和小学的嵌入式专题培训流程分八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评定教师初始质量。通过“嵌入日常教学的教师质量提升系统”,在学生感知评估、同行分析评估、学科专家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教师质量初始水平指数,为确定教师专业发展“弱项”提供科学依据。第二阶段,组建“高相似度”专业发展研究小组。根据每位教师专业发展质量现状,把初始质量结构相似的教师组建成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研究小组)”,以便在后续专业发展实践中共同聚焦专业弱项,为提升专业发展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供组织基础。第三阶段,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根据教师质量初始水平指数,针对初始质量专业弱项,指导教师制定两年期卓越化专业发展规划。第四阶段,引导教师系统学习新领域研究成果。根据教师质量三维评估模型,通过聚焦教师质量的“人格倾向”、“专业准备”、“教学行为”三个维度18种特征的现状、改进、提升、优化,最终培养应对当今时代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卓越教师。第五阶段,参与“高相关性”专业发展共同体活动。根据每位教师专业发展主题重点,配备相应专家指导专业发展小组研究活动,每学期每小组5次及以上。专业共同体分同一学校组建的“实践共同体”和异地组建的“在线共同体”两种。第六阶段,指导教师进行嵌入日常教学的专业修炼。在专业研究小组示范下,利用学生反馈数据、同行观点和专家建议,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凭借“嵌入日常教学的教师质量系统提升平台”,开展深度专业实践修炼与反思。专家根据教师的反思情况进行适当反馈指导。通过反思感悟优质专业实践的真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真正走向专业卓越。第七阶段,开启教师教学窗口,启动教师进步台阶。利用“我的教学窗口”进行常态课堂实录展示,通过展示获得同行促进与指导,赋予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性,增添教师成长过程更多的生命意义。第八阶段,给教师质量提供阶段性评估。教师的发展也需要借助反馈来促进,通过提供阶段性评估环节,让教师看到自己努力获得的成果,激励他们进入高一层次的专业发展阶段。

嵌入式专题培训融立足课堂、系统培训、高端引领、即时反馈、改进提升、个性化实践为一体,已成为适合同和小学教师发展的路径。因为有了职业自觉打底,有了专业仰望的方向,老师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虽然辛苦异常,但也很兴奋、很期待,期待不停地破茧、化蝶。借助嵌入式专题培训,在反复的锤炼中,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不仅得到了大幅提升,教学价值也得到了有效匡正、更新和充实。

在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中追求教学质量和品质

教师卓越发展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基础和努力程度,但是,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外部条件也是不可或缺的。有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教学进入“高原”期,与其长期得不到来自外部的情感支持和智慧援助有关。

为此,同和小学把建设基于共同理想的共同体作为教师卓越发展的专业支撑条件。学校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走过了三个时段。第一时段,有组织但相对松散的学科教研组时段。学科组长专业成熟度还比较低,教师办公室以年级组为主线安排,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建设刚刚启动,每周只有一次集中学习研究。第二时段,以五年为一周期,建设“陶行知梯级教师发展共同体”,共同体逐渐有了核心教育思想的引领,团队精神基本确立,团队文化基本形成,学科组长专业素质和领导力相对成熟,实施捆绑式教师评价,专业发展共同体紧密度明显增强。但这时,教师办公室还是以年级组为主线安排,每周还是只有一次集中碰面研讨。第三时段,启动为期两年的“嵌入日常教学的卓越教师培训项目”,这时,教师办公室以学科团队为单位来安排,团队成员天天都是集中碰面日,时时可以进行思想碰撞、对话交流,真正实现了共同体研究的常态化。

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使学校的团队精神建设与专业标准建构同步推进,相互助力。而基于捆绑式评价的共同发展,使得班级之间、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严重瘸腿”的不平衡现象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专业发展共同体首先构筑的是一种合作关系。广饶县教研室英语教研员李增峰老师不止一次地对庞秀华说:“你们的英语组活动起来,就像一个人一样。”张静静老师要准备参加全省的小学英语赛课,范春红和崔云芬老师比自己参赛还要忙碌,连续几周晚上、双休都要加班。市县教研部门在同和小学开展教研活动,外校与会老师普遍的感受是同和老师的合作补台无缝隙。全省小学语文年会在该校召开,逯霞老师承担课堂教学展示任务。小学高年级语文立足于用,课堂教学核心目标体现“怎么写”,教学目标听起来好像很明白,但逯老师的演练操作还是在围绕课文内容打转转,这样的课在全省小学语文年会上展示,无疑是不能代表省级水平的。语文学科团队成员都很着急,她们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业余时间全用来切磋交流、研讨碰撞、打磨改进,并请来市县教研员进行课堂会诊,直至学科团队满意。年会上,各地与会老师通过观摩逯霞的展示课,对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怎么从烦琐的课文内容理解,转到引领孩子感悟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并进行相应的读写结合训练有了基本感知。通过打磨这一课例,语文团队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本质不仅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把握,而且对聚焦实践性知识、对语文教学质量和品质的追求也进入了一个崭新境界。

“基于共同理想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之所以能成为同和小学教师卓越发展的支点,是因为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关系,也不同于当下流行的教研组、课题组,而是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由此营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精神相遇、个性自由表达、身心愉悦、情感流通的生命共同体。”广饶县教育部门领导说。因为,教师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通过“协作”、“共享”,寻找到了职业生活的本真意义,达到了卓越发展的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