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干部培训的实践思考

高教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对高校干部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本世纪初高教园区(大学城)的建设兴起,有效整合了各高校之间的教育和教学资源,方便了各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广泛交流,同时也为校际之间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条件。

从机制入手联合培训

建立科学高效的培训机制。高校干部培训是一项包括需求分析、项目设计、资源整合、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发展支持、过程监控等多个步骤的系统工程,应该针对培训工作难点,建立培训管理、项目课程开发、教学组织、考核评价、教学保障等有机结合的联合培训机制,促进联合培训持续健康发展。

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成立各高校广泛参与的校际联合培训领导机构,机构可挂靠在高教园区规模较大高校的组织部门,其他高校派驻工作人员或指定专人担任联络员。领导机构全面负责联合培训的整体规划、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制度规范各项工作。充分调动、整合各高校优质资源,建立“校际联合培训师资库”,由各高校高水平专家带头授课,将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入库,同时聘任校外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界精英为兼职教师,帮助开阔眼界,启发思路。

联合调研、共同开发的项目机制。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理念,把需求调研作为培训工作的基础,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工作实际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三方面内容,以此为依据设计培训项目,提出教学计划。各院校共同开发培训项目、课程,建立“校际干部联合教育培训专题库”。专题库课程涵盖党建理论、改革发展、领导科学、政策法规等内容,并突出与高校密切相关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工作、比较教育等内容,构建内容新、实用强的专题体系。

任务共担、分类实施的教学机制。当期培训的主办院校担负起教学管理责任,协调落实资源配置,认真组织教学活动;其他院校做好本单位参训干部的动员、督促工作,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具体教学环节中强调灵活性,科学设置集中培训、自主选学、社会考察、理论考试、撰写论文等环节。教学方式上以提高高校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为重点,推进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将教学过程变为一个启发思路、自由互动、分享经验、共同提高的过程。

科学民主、反馈及时的考核机制。由联合培训领导机构牵头制定培训考核相关制度,由教育主管部门主持,参训各高校组织部门派员成立考评小组,具体实施对参训干部的考核并做出鉴定,并及时向干部所在院校反馈。建立健全干部培训登记管理制度、跟踪管理制度,不断拓展和延伸培训效果。

校际联合培训的三点思考

建立科学、高效、顺畅的高校干部校际联合培训机制,还需要在宏观层面上继续创新,以清晰的思路指导实际工作。

创新培训理念、区分培训对象,不断提高联合培训的针对性。一是要创新理念,克服守旧思想。改变以往某些培训中为培训而培训的做法,把联合培训工作的重点放在指导高校建设实践、解决教学管理实际问题上。二是要严肃纪律,克服“过场”思想。把务实作为教育培训的根本要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科学考评入手,提高参训干部的重视程度。三要区分对象,克服“一刀切”思想。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做到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因人施训,使干部通过参加教育培训真正学到知识、开阔眼界、提高技能。

联系工作实际、提升思维层次,不断提高联合培训的实效性。围绕干部素质提升的关键性问题,通过打造“三大模块”,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一要打造党的先进理论模块。理论模块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水平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通过听取报告、研读原文、座谈讨论等形式,切实以先进理论武装干部头脑。二要打造高水平讲座模块。可以考虑建立高端讲座资源库,根据形势变化及高校发展需求,邀请相关领导、专家作辅导报告,安排座谈交流,从而达到提高把握形势能力、提升思维层次的目的。三要打造工作实践模块。可以探索通过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新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吸引力和实际效果。这方面美国高校管理人员ACE培训项目有借鉴价值。ACE项目以学员校内见习为主要培训方式,学员们可以到不同高校现场观察校长们如何进行管理、做出决策,可以随时和学校的管理者交流。

丰富培训内涵、树立品牌观念,不断提高联合培训的影响力。创培训“品牌”可以从三个方向入手。一是打造有一定社会声誉的“品牌培训项目”。校际联合培训可以发挥在师资、信息获取、硬件设施方面的优势,集中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培训内容先进、培训方法多样的品牌项目。二是开发“品牌培训课程”。品牌课程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应不同类别学员的培训需求。比如,面向学院级别的领导干部可以开发管理创新和发展规划类课程;面向党政、学工干部可以开发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及心理疏导方面的课程。三是采用创新的“品牌培训方法”。例如中组部培训中心施行的“行动学习法”。品牌培训方法可以看做联合培训工作创品牌的重要切入点,有赖于联合培训工作组织者、实施者及参与者实践中的共同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