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培训最大的感悟就是王树声老师的教师成长、发展以及考纲分析,感触颇深。记得在2007年四川省教师培训会上,认真聆听了他的讲座(时间太久,具体内容记不起了),当时对我的震撼十分强烈。此次依然!
王树声,北京师大附中地理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清华同方综合所所长,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师大、首都师大及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长期致力于地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工作,参加过教育部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与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教育电视台主讲过“高中地理”“中学地理教学法”“地理疑难问题解析”等180余讲。近年来从事综合能力测试的理论与命题研究,多次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著有十余部著作。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包括对教学、对学生、对教师自身、对教育质量等一系列看法,并在其教学行为中反映出来,这是通过学习、实践、自身素质、集体影响、环境培养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和发展的。他自1949年参加到教师行列以来,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很多体会、想法,它们融进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了观念和认识;1988年他退离教学岗位以后,又从讲台走上荧屏,重新获得了教学青春,从培养年青的学生到培养年青的教师,在新的教学形象的创造中发展了自他,得到了教学上的满足。能够把人类长期实践、创造和积累下来的知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传授给下一代,并以完美的人格标准和正确的观点去塑造新的一代,这恐怕是教师最崇高的任务和最大的欣慰了。教育工作联系着千家万户,也关系着干秋万代,而这一切则需要每位教师以自己的奋斗和智慧、行为和形象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所以说教育是哲学、科学、艺术、技术四者的结合并不过分。
我从讲座以及其他方面接触、学习中有以下心得体会(主要是教师观):
教师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及思想观点等宝贵遗产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教师要开发年青一代的智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维训练,塑造完美的人格。他们培养的人才能否保证质量,学校能否办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其关键则在于教师的素质,这是他对教师工作的基本认识。我们地理教师是地理教育目标的组织实施者。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有赖于形成一支不断加强师德修养、自觉提高专业水平与主动锻炼教学能力的地理教师队伍。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对教师工作的看法
教师观是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是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封建社会重经师而贬蒙师,经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而蒙师则为“童子启蒙之师”,不被重视。他在儿时曾读过私塾,那时的塾馆不过是寺庙中的几间破旧房舍,陈设着几条简陋的桌凳而已,教私塾的老先生是很清苦的。外国历史上启蒙教师的地位也是十分低微,不被尊重的。今天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从性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既要为下个世纪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大批优秀人才和训练有素的劳动者,又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为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可靠接班人。因此教师应从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明确任务与职能,从当前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来考虑,以适应形势的变化。从当前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看,他认为教师正肩负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现代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是三位一体的。教育要为科技与生产分别提供不同的人才,科技与生产又分别向教育提供新知识、新的技术手段、资金设备,并提出对人才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及其规格标准,怎样培养这些人才,今天显然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时代。21世纪他国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水平,更关系到全民族的精神风貌、道德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教师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基础工程的一员,确实应该意识到肩负的重担而自觉锻炼成长,不断完善自己。
随着时代的前进与科技的发展,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当前人类面临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教育不可能置身于世界性的思想行动的新潮流之外,它不仅在传授知识技术的内容与手段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在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等方面更是大有可为。教育应该面向世界的重大问题,培养年青一代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在这方面,教师必须深入地理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深刻意义和丰富内涵。由于科学技术、交通运输、信息传递等的发展,人类生活的空间已扩展到全球范围,教育要培养新一代具有视野广阔的世界观,具有对未来社会所必需的性格、品质以及科技意识等。在现代社会的新形势下,他们所教育的对象也势必要发生新的变化,他们会更多地参与学习活动,因为新的教育手段(如广播、电视、录像、激光唱盘、电脑等新的技术)被引进学校,学生获得知识与信息的途径扩大了,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创造性将极大地发挥并更加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单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基础上,而应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善于引导、充分发展学生智能的基础上。教师要能帮助学生在自学和独立获取知识的道路上迅速前进,他更多地应是一名向导和顾问。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是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连续性、复杂性等特点。这是因为塑造人的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家庭等不同的环境,联系到人的生理、心理等不同的特征;每位教师每年所接触的学生都会有其特点,因此就必须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不能雷同。但是教育工作又有其阶段性和连续性,随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对不同的年级集体所产生的影响,会在学生身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教育痕迹,这也就是它的复杂性所在。教育常常是集体教育的结果,一个良好的教师集体也更会促进教师个体作用的发挥,而对学生真正的教育成果和效益往往要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显现出来。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知识水平、工作能力、道德品质、生活情趣等都会给学生留下印象,并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作用。在他40年教学生涯中,教过的学生为数不少,无论是做过他们的班主任,还是仅教过他们的地理课,许多毕业生还能记起他,甚至在他退休后过教师节时给他写信。不得有负众望,不得愧为人师。因此他深感教师要有“教师意识”,随时想到自己的影响,教师工作是使人终身奋进自律、不断学习提高的职业。
(二)对地理教师工作的认识
作为地理教师要了解本学科工作的特点,从理论上认识它,从情感上热爱它,这样才能在行动上维护它、宣传它,发挥地理教师应有的作用。他认为地理教师的工作是连接着人类未来的,因为地理学科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区域分异、资源分布、生产布局等知识,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的环境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协调人和环境的发展,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生态观等,以便使未来的生产者、建设者、决策者、保卫者从小就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意义。环境意识的培养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任何学科无法替代的职能。《自然保护大纲》中有一句名言:环境不是他们从先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才是今天的环境主人,让他们从小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为环境保护事业献身的意识和勇气,这是现代青少年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所赋予的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谁来向青少年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谁来告诉他们这些知识?——他们地理教育工作者。环境意识的建立,意味着从认识——行动——解决问题时的合作态度,这一系列的教育需要他们地理教师来努力完成,这是时代给予他们的重任。
地理教师是向学生树立并不断丰富祖国形象的启蒙者,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和国情教育的人,没有地理教育,学生不可能全面系统、形象具体地了解地理国情,认识他国的地理环境、资源、人口、民族、经济建设、国际地位等多方面的情况。他以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讲国情实况,实事求是,既要使学生感到自豪,也要为祖国分忧,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讲过去,既要讲他们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发展所做的贡献,也要敢揭伤疤,曾经有过挨打受屈辱的历史,以激发斗志。讲现实,要讲他们改造山河、兴修水利、绿化造林等诸多成就,但也要指出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还有落后方面。要自己尊重自己,在承认落后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所有领域都差,要奋起直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通过地理学科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全面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国情、理解他国的基本国策,才能进一步使他们自觉遵守有关法令法规,增强建设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责任感与紧迫感。特别是在制订《中国21世纪议程》后,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地理教师应有明确的认识并做出积极贡献。地理教师是向学生介绍世界形象和各国自然与人文情况的人,使学生“放眼世界”,帮助他们树立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这在国际交往频繁、全球性问题增多的今天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