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新高考 适应新常态”
——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校变革

[历史]《罗马人的法律》课例

2017-09-22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层面:了解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和《十二铜表法》;

掌握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作用;

能力层面: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所用材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对罗马法精神永恒价值的探究,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学生选择角色进行剧本台词的自我创作,完成模拟法庭的即兴表演,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

通过角色代入“神入历史”让学生学习站在历史人物立场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模拟法庭、角色代入等方式学习罗马法跨越千年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法制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罗马法维系统治的历史作用,感悟罗马人运用法律手段理性处理社会各种矛盾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法治是治理国家最合理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依据】立足课程标准,结合以上教材、学情和教学目标的详尽分析。

【突破方法】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但也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以此思想为指导,分层次逐步突破重点;

首先,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利用导学案建立对罗马法发展历程的基本知识框架;

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深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

最后,通过模拟法庭、角色代入和材料分析展开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体验与思考中突破罗马法两次转变的原因。

难点:罗马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依据】学生虽已初步掌握罗马法的基础知识,但罗马法的法律制度和罗马法的精神在近现代法律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规范性作用是高一学生难以理解的。

【突破方法】首先,通过材料分析法,让学生在后世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和诉讼原则中感受罗马法律制度的遗存;其次,针对债务案例进行小组探究,思考同一案例在罗马、近代法国、现代中国的不同法律背景下应如何裁定,让学生体会罗马法精神的永恒价值。

三、教法、学法

1.教法:(1)读书指导法(2)问题教学法(3)参与式情景教学法(4)材料分析法

2.学法:(1)自主学习(学案自学)(2)探究学习(合作探究)(3)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法学这类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对历史结论的形象记忆较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较差;单身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度高。

2_副本.jpg

五、教学过程             

有没同学知道这个雕塑是什么?

它叫做獬豸,俗称独角兽,是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古代常伫立于衙门门口,也常被绣在司法官员的官袍上。它的角具有神奇的功能,能指向无理和非正义的一方。

那你们知道西方法律的象征是什么吗?

她是西方的司法女神:双眼蒙布,手握天平和宝剑。底座刻有“为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的箴言。

古今中外,公平正义一直都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而人类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法律。有这么一部法律,被恩格斯称赞为“第一个世界性法律”,这部法律来自于司法女神故乡——古罗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罗马人的法律”。

罗马人的法律

什么是罗马法?简单地说,罗马法是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在这一千多年里,罗马社会的巨变,不断推动着罗马法向前发展。(视频)

(一)古罗马的社会变迁

从视频可以了解到,罗马主要经历了王政—共和—帝国三个时期。那在这期间,罗马法是如何做出调整以适应罗马社会的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认真预习教材第一、二、三子目的内容,自学完成导学案所要求的基础知识。

(二)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罗马法进行划分,罗马法主要经历了哪三大历程?

生:略。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习惯法、成文法的概念(PPT打出)因为习惯法是依靠习惯来协调社会关系的,在形式又没有明文规定,所以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伸缩性。而成文法正好与之相反,正式地以文字形式将法律确定下来。这是从法律的表现形式来进行的划分;如果按适用的范围,罗马法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PPT打出概念)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公民身份往往意味着一种特权。万民法适用于(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如果按发展层次划分,罗马法经历了具体法律条文和自然法理念两个阶段。什么是自然法?(生答略)接下来我们进入罗马法具体发展历程的学习。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师:同学们刚利用学案,对这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可是为什么习惯法会向成文法转变呢?这一转变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通过模拟法庭来探究这两个问题。

请同学们看着学案后面的情景模拟,大家先了解一下案情,然后选择一个你想扮演的角色。动作表情鼓励大家自由发挥。与其他同学合作,一起完成模拟法庭表演。

师:演员招募开始了,欢迎大家主动报名。(角色分配)

师: 现在我们的主演们都敲定了,老师给大家1-2分钟的时间,熟悉法庭的运作流程以及准备剧本台词。模拟法庭即将开始。

师:同学们,注意了。模拟法庭马上开始,有请法官阁下。(学生表演)

师:各位同学的表演非常到位。那通过刚才的模拟法庭,找出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原因了吗?

师:为什么要转变?

生:略。(习惯法本身的弊端)

师:为什么能转变?

生:略(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师:法律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时,罗马处于共和国初期。由于生产力的进步,私有制发展,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级集团,有贵族、平民和奴隶,各个阶级之间利益斗争激烈。因此,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奴隶制国家的产生,是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第三点原因。

师:那成文法向公民法转变的标志是呢?

生:《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师:它的颁布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

生:进步性—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生:局限性:它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的法规、

师:虽然《十二铜表法》有它的不足,但以成文的形式将法律确定下来,本身就是一大进步。这一转变,使得以平民为主体的罗马军团士气高涨,不断对外扩张,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这时,罗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十二铜表法》这类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公民法是否有必要向成文法转变呢?

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讨论: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从罗马统治者、罗马公民、外邦人、奴隶四大立场出发,展开讨论:公民法是否有必要向万民法转变?说明理由。

(各小组讨论、发言)

师: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自己的见解,不同立场下的观点自然是存在差异的。我们来看几则材料,再来继续探讨是否有必要促使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

材料一:面对如此巨大的版图,罗马帝国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引导学生分析出:帝国扩张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材料二:(公民法下)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周枏《罗马法原论》)

材料三: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公元117—180年)在谈到诺成契约时说:“(万民法下)通过合意缔结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话语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相互同意。因此,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比如通过书信或者传信人。”      ——《法学阶梯》

(引导学生分析出:公民法本身有弊端;万民法具有简单灵活等特点)

1_副本.jpg

师:很明显,公民法确实不能适应帝国扩张需要了。212年,罗马皇帝颁布《卡拉卡拉敕令》,宣布给予帝国境内所有自由民以公民权,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失去实际意义。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够归纳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的原因吗?

生:第一,帝国的扩张

生:第二,公民法本身的弊端

师:第三,(帝国扩张,罗马人广泛与外界基础,贸易频发)商品贸易发达,要求摒弃繁琐的交易程序,并要求交易双方的平等。

材料四:

在“万民法”能得到他(罗马人)的重视以前,必须在他的思想中有一次彻底的革命。      我们找不到任何理由,为什么罗马法会优于印度法律,假使不是“自然法”的理论给了他与众不同的优秀典型。

——梅因  《古代法》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公民法能够向万民法转变的关键是什么?

生:略。

师:希腊自然法思想的传入,它解放了罗马人民原本狭隘的思想,这是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的第四点原因。那自然法为何能为罗马人的思想带来如此大的转变呢?

3.从具体条文到自然法理念

材料五: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犹如人与人之间 , 在所有情况下 , 皆有如此相似或如此平等。若非习惯的败坏和意见的善变导致心智的冥顽不灵且背离自然之道,则所有人之间之相似不亚于个人与其自身之相似。所以,无论对单个人以何种定义,皆可适用于全人类。” ——西塞罗

师:材料表达了西塞罗的什么观点?

生:人人平等

师:自然法的思想精髓是自然、理性、自由、平等、正义。它们如同自然规律不能变更,也不能违背。用它们来解释罗马的万民法,这样便具有了更大的正当性。这既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实现了从具体条文到法学理念的转变;它又反过来指导着罗马法律的发展和实践,实现了法制建设和法律研究的紧密结合。因而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三)罗马法的作用、价值

材料六:“希腊固守他们的公民权、城邦论,公民权是不给外国人的,因此他不能吸收新鲜的血液,导致希腊的城邦文明衰落。可是罗马人不是这样,他们从敌人、甚至所奴役的奴隶中吸取优秀的分子,给予他们公民权,使罗马有一个不断更新、造血的机制.

——《罗马帝国兴衰史》

问:这则材料反映了罗马扩大公民权对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生:有利于维系帝国统治。

师:你能根据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归纳出罗马法是如何维系帝国统治的?

生:(教师引导:公民法协调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公民法的实施,提高了平民地位,激发了平民的参政和爱国热情(作用一)

生:(教师引导:万民法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的矛盾)万民法的实施,理顺了错综复杂的关系,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作用二)

师:简单地说,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协调矛盾的过程。矛盾一旦缓和,统治便得以维系。当然,罗马法的影响可不仅止于此。

材料七: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第一个世界性的法律”。

近代欧洲都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了本国的法律制度,如《德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等都以罗马法为法律蓝本。

现在世上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都渊源于罗马法。

材料八:1906年5月清政府派载泽等人出洋考察。他们在《奏在法考察大概情形折》中称:“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

问:从以上两则材料归纳,罗马法在哪一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法律制度和原则。(具体的有哪些?)

生: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都渊源于罗马。

师:作用三: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案例】2005年12月14日,原告韦绍昌、李义、韦永与被告王现签定了电站转让合同书,约定将原告所有的位于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的金金电站988000元的价格转让给被告王现。但由于被告王现未能一次性付清转让款,尚欠原告转让款76000元,2006年1月1日被告王现书写欠条,承诺分期还款并同意2005年l2月信用社月利率计付利息。还款期限届满后,被告王现分文未付,原告在2007年、2008年、2009年期间均向被告王现催款未果,遂以此为由诉至了法院。

讨论:各小组选择任一法律条文,对案例进行裁定。并思考:在古代罗马、近代法国和现代中国,同样是对债务问题的裁定,三者的共同点是什么?又有哪些不同?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的法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处理: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限期还款—拘捕—拘禁—找人代偿—杀之

近代法国《拿破仑法典》:催告—还本金+利息—产生复利

现代中国《合同法》:催告—支付逾期利息

共同点:三者都强调对债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精神。

不同:《十二铜表法》表现了尊重契约的态度。

《拿破仑法典》突出了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司法精神。

《中国合同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在司法中的实践。

影响:罗马法公平正义的精神,经历了上千年,跨越了欧、亚洲,直到现在仍然深深影响着后世,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四)课后探究

我们应该从罗马人那里习得怎样的立法、司法经验?为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每一位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师: 法学界有个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卢梭也曾说过: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罗马人凭着对法律的信仰,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理性地运用法律来协调各种矛盾,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家的统治。这是罗马人的政治智慧,也是全人类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汲取的精神养料。对于今天中国来说,法制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我们任重而道远。  

六、教学反思

1.综合理解对比了人教版、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的内容,并广泛查阅资料,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突破了课本的知识目标。

2.通过模拟法庭、角色代入、材料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散思维,提升兴趣。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了本课的过程目标。

3.在师生的探究中,学生深入体会了本课的核心思想:罗马人运用法律手段理性处理社会各种矛盾的精神。对于国家来说,这是依法治国的“法治”精神;对于公民来说,这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这是罗马人的政治智慧,也是全人类需要汲取的精神养料。从而实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但是,本课涉及的概念繁多,理论性特别强,在一些概念的处理上,理论的讲解上还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学的设计上虽然已经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是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热情还有待激发。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
400-811-99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