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首页>参考资料>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需要心理探析

人的行为是有目标的,目标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研究人就必须把人的需要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需要的满足是人类一切行为的目的,需要是是人们行为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需要推动着人们去从事各种活动,成为一种支配力量促使人们寻求满足。可以说,研究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离不开人的需要。只有充分了解和全面把握人心理需要的特点和规律,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需要理论与马斯洛的层次需求

理论长期以来,人们对需要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构建了丰富的需要理论。其中尤为著名、影响力较大的主要有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以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1.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将需要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层次,即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人类都是首先要生存,然后要享受,最后才要发展。马克思具体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关于人的需要心理,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内在规定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需要是人的本性,其存在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人作为有生命活动的社会存在物,必然会有各种需要,如吃饭、穿衣等。同时还需要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还会产生新的维持精神活动的必需品。因此,只要是活生生的人,就必然有需要,也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心理的存在。第二,生存的需要。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表明人的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人其他需要的基础。第三,享受的需要。人在其基本生存需要满足后,会产生一种合理的需要,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存质量的更高要求,但它发生的必然是基于生存需要的有效满足。马克思所认为的享受需要,不只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包括精神上的享受。第四,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要。当人的所有需要都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这一最高层次的需要。发展需要是更高一层的需要,是人们为了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而产生的需要。发展需要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自我的实现。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他充分肯定需要心理的合理地位和历史作用,具有高度概括性。马克思把人看作一个动态整体,认为随着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人的需要心理也随之发展。人首先要生存,然后是享受和发展。这也成为了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研究的根本理论根据。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是研究需要心理的重要依据。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试图以需求层次理论为人们的心理活动提供一个积极的动机理论。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他将需求分为五种: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具有层级性,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相对满足时,下一个层次的需求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能够成为行为的主要驱动力。生理的需求:是用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需求,主要指人们的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安全,在生活环境的确定、生活秩序的稳定等方面都无后顾之忧,使人类免受自危、紧张和不安,避免恐吓和意外事件的折磨,摆脱心理恐惧感。人作为一个有机体,总是追求一个安全的机制,渴望满足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情感的需求,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照顾,也希望去关心和照顾别人,亲情、友情、爱情对人类来说都必不可少。感情上的需求要比生理上的需求更加细致,它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水平、生理特性以及宗教信仰都有密切关系。二是归属的需求,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有所归属,使自己成为集体的一员并与他人和睦相处,如无法得到满足,则会感到空虚、孤独和失落。尊重的需求: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能够得到社会的肯定。尊重的需求可分为外部尊重和内部尊重: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成就、有威信,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不同的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是人的自尊。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实现理想和抱负,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采取的途径是多样的,也是因人而异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生物性需要放在最低层次,作为产生其他需要的基础,这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和演进的规律的,而将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放在这一基础上,也符合唯物论的观点。这给需要心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然而马斯洛也存在不足,他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于人类需要的制约性,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从而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基本特征

需要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其中包括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含义。在哲学上,马克思对需要做了如下定义:“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人通过实践的方式改变世界,使世界满足人的需要。当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相应的动机并促使其从事满足的行为。人的本能和客观存在的环境导致产生某种需要,这种需要成为一种内在驱动力,有了驱动力,人们就要寻求目标,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实现需要。

大学生需要心理是指大学生对于其生命的存在、延续和发展所必须的、对其学习和生活所必要的条件的依赖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大学生需要心理具有层次性。人的需要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生存的需要是每个大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当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交往的需要,期待着与他人的交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后,就会产生高层次的自尊的需要,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肯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大学生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通过完成一些任务或者工作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其次,大学生需要心理具有差异性。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受个人成长环境、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大学生具有各不相同的独立个性,有独特的需要。因为每个人的需要是不同的,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选择的需要有所不同,便显示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再次,需要心理具有广泛性。需要心理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内容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大。当物质需要得到了可靠的保证,精神需要就会逐渐趋于主导。大学生的需要不是枯燥单一的,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大学生群体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学生会产生广泛的、多样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和健康的需要、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尊和荣誉的需要、择业的需要以及理想和成就的需要。

最后,需要心理具有矛盾性。大学生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由于不同层次、性质的需要的存在,往往体现为相互矛盾的状态,大学生需要心理的矛盾性,体现为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较强,能够将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至上的地位,但又经常使其思想和行为从自身需要出发,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矛盾的状态。

三、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需要心理是多样的,其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主导需要心理决定了当前大学生的需要心理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大学生的需要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由于涉世未深,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较弱,其思想易受到影响而波动。

1.教育工作者重视程度对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影响

需要作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原始动力之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然而在高校教育中,教育者更多关注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研究,对需要心理重视关注不够,缺乏必要的心理指导和交流,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了大学生心理的实际需求,未能及时正确地引导其心理,会导致大学生的发展出现各种偏差,导致人格不完善,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国内对大学生需要心理相关研究较少且缺乏针对性,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需要心理受到影响。

2.网络信息对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影响

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以其信息量大、获取资源便捷等优势进入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网络的快捷性、隐蔽性迎合了青年学生的心理需要。然而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监管力度不够,网络上诸如色情、反动等负面信息侵蚀着人们的思想,网络游戏也充斥着虚拟的网络世界。对于自控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的负面效应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许多网络游戏充满暴力与血腥,深处其中的学生由于过度沉迷于此而与现实生活中的同学缺少交往,从而缺乏集体观念,个人主义价值观凸显。

3.大学生自身特点对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具有一种独特的心理特征,从高中到大学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发生很大的转变。在这一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对自由的追求也较强烈。但由于社会经验缺乏、经济不能完全独立,他们对于独立和自由的需要,应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帮助来得到满足。另外,当前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很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合理规划学业,学习缺乏主动性,加之社会竞争力大,而导致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形成挫败感,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4.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会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当前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世界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并存,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更多关注经济利益的实现,极大增强了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尤其是信息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个性发展成为了他们追求的目标,这使得部分大学生集体观念弱化,个体意识增强,他们更愿意自主选择道德价值和规范。同时,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集体、国家都是利益的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无可厚非,然而当学生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脱离社会利益的要求,从而导致利己主义的产生,这就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学生个人利益的实现方式。此外,当代大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十分重视,并想方设法地满足子女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需要,这无形中导致了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独立意识,认为自己无论何种需要,父母都会尽力满足,从而使得许多子女不懂得感恩,只知道汲取。

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针对大学生需要心理的教育引导对策

需要心理作为个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出发点,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善于从大学生需要心理出发,增强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1.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为基点

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大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掌握大学生众多需要中的合理内容,科学组织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大学生的需要,要尽可能地做到针对大学生的心理要求,使其接近大学生需求期望值。与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道德规范相一致的需要并不都具备现实条件实现的可能性,对于那些当前不完全具备满足条件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创造条件,对于现存生产水平无法满足人的需要的,要说明情况,减少他们因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挫折感。思想政治教育要关心大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促膝相谈、主动关心和了解,增强情感的互动、双向的交流,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因需利导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大学生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具有一致性,个人需要源于社会需要,没有社会需要,个人需要也就无从谈起,个人需要集中体现在社会需要之中;个人需要离不开社会需要,不能脱离社会需要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个人需要和个人需要具有不一致性,当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个人需要要服从于社会需要。其次,努力做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积极主动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任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大学生掌握和了解社会需要,把党和国家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同时党和国家也要满足大学生的个人需要。

3.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心理调节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不同大学生的需要心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取有效措施。合理的需要是指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与现行道德规范相一致的需要。当大学生的需要心理得不到满足时,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作用。第一,对大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他们进行有力的批评、教育和引导。第二,对大学生提出的不切合实际的需要,要循循善诱地进行说服教育。当前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需求过多、需求不合理、需求错位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行甄别。对于大学生合理的需要,要尽力帮助他们去实现;对于不合理的需要,要帮助大学生进行理性分析,通过给予积极的疏导,使他们控制和改变原来的需要。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层次性

第一,重视大学生的生存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指导他们以勤劳节俭、量入为出自尊自爱的方式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对于大学生来说,安全需要主要是他们对求学环境、社会环境安全的需求。安全需要是大学生的基本生存需要的一个方面,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安全需要,大力创建平安校园。应当把创建平安校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使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都能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从而帮助大学生积极适应新环境,消除他们的不适感,以此来保证学生在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完成学业。第二,关注大学生的交往需要。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追求体现了他们对归属和爱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创造多种条件,为学生营造和谐的交往环境。应当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高度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亲切感、归属感。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融入群体生活之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从而使大学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逐步加强宿舍、班风建设。从而引导大学生开展健康的、有益的交往,满足他们的交往需要,使他们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第三,满足大学生的自尊需要。首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在这一过程中,要满足学生的自我尊重需要,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的提升。例如:学生社团既丰富了大学生文化生活,满足了他们的交往需要,同时又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指导大学生礼仪规范,尊重他人。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都不尽相同,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表现也不同。由于家境贫寒或学习成绩不佳,一些大学生自卑感就比较强;相反,一些大学生自恃家境良好或学习优秀而妄自尊大。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大学生自尊需要的满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尊重自我,尊重他人,与他人友好相处,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四,实现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集体决策。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鼓励学生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而学生通过参与决策这种民主的管理活动,真正体会到身为学校主人的感觉,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大锻炼,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分享到:
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