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漂洋过海,让我的思政课更鲜活

1_副本.jpg

思政课最近很火,丰富的教学形式、创新的内容载体、更为宽广的教学视野,思政课的新变化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不释手”。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抽样调查显示,91%的学生认为从思政课中得到启迪,91.8%的学生喜欢思政课老师;一些思政课作为慕课推上网络,受到全社会喜爱,产生了积极影响。

原本印象中枯燥无味、令人昏昏欲睡的思政课,怎么一改过去单调、灌输的刻板印象,瞬间让人路转粉?是谁把“有意义”的思政课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的视野足够广,才能更生动、深入、具体地活化教材,让理论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从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今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提出,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国际视野”。这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在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所应具备的新素养。

出国留学,是打开思政课教师国际视野的一个窗口。想让更多的学生感受思政课的魅力,看得见更多的“风景”,思政课教师先要“走出去”。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视野的思政课教师讲出更加自信的中国。

漂洋过海,让我的思政课更鲜活

文|陈慧女

讲好思政课,要读万卷书,更应行万里路

2_副本.jpg

9年前,我成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名思政课专任教师。那年秋季甫一入职,我立刻感到了巨大压力,因为从来没有一门课程80%的教学内容是需要教师跨学科讲授的;也从来没有一门课程会同时开设七八十个课堂进行PK;更没有一门课程的教材几乎年年都会修订。要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课老师,“术业有专攻”显然是不够的。站稳讲台,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

教材高度凝练,往往只有结论和观点,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必须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真学习每一篇党的重要文献,在课程教研中心全体教师共同备课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研究,并大量阅读各种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著作和文献……

算上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两年,我总共接受了23年正规教育,此后我留在大学里工作,常年与我相伴的就是卧室里的半壁书籍。读万卷书,不仅是我的理想,也是我每日笃行的功课。尽管如此,从站稳思政课讲台到站好思政课讲台,还是有差距的。站稳讲台,读万卷书,只是基础。要讲好思政课,依靠的是有逻辑的“灌输”,而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还要时时关注时事热点和国内外形势变化,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我不仅能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还必须丰富自己的阅历,努力让自己的课程变得鲜活立体起来。

也许很多人认为思政课教师讲的就是“中国特色”,没必要出国访学。其实不然,辩证地看,正如我们只有走出家乡才知道什么是特产,只有走出国门才能更清晰地认识什么是“中国特色”。只有当我们眼中的世界变大了,才会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更清醒的认识,才能令我们在解读教材时更加鞭辟入里,讲道理时更有说服力,鼓舞和引领时更有力量。

第一次出发,睁大眼睛看世界

2014年,受学校和学院的委派,我前往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进行为期6个月的访学,当时合作研究的主题是有关青年工作的。德蒙福特大学很小,我每天去办公室都会经过商学院,在合作研究之余,我开始对商学院产生了兴趣,而起源只是发现那里有很多中国人出入,而且和我的专业有一些关联。于是我通过我的外籍合作导师联系了商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巴格特(Rob Baggott)和梅尔(Fred Mear)两位教授。巴格特教授研究的是健康经济学(类似国内的公共卫生经济学),我和他约过两次下午茶,他还送了我一本著作,让我惊奇的是这本著作竟然是一本中文译本。巴格特教授研究了很多国家人们的饮食结构,他认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是最科学合理的,所以困扰英国人的超重和肥胖问题,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普遍性现象。我曾参加过几次梅尔教授的研究生研讨会,第一次研讨的主题是“环境税和庇古税(Environmental taxation and Pigouvian taxes)”,当时课堂上只有两名学生,一个来自英国本土,另一个来自加纳,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在讨论中国的环境治理问题,认为中国的环境污染虽然严重,但政府在治理方面也有很多有益的做法。当时在我看来,无论是外籍教授还是他们的学生,对中国虽然没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也没有来过中国,但是他们都很关注中国,特别是中国近些年的变化。课后我专门询问了梅尔教授,是否因为我要来旁听才专门讨论中国话题,他说并不是,确实是因为兴趣所致。后来,我开始有针对性地关注英国学者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从而了解到世界对中国的关注,这种关注是方方面面的。

第一次访学时间很短,但却给我的思政课带来了一些改变。回国后我经常在课堂上跟学生分享英国的见闻。比如,在讲到社会建设的内容时,我会拿英国城市街头的残障人士举例,他们和其他普通人一样,自如地去商场购物,去酒吧喝酒,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每个公共场所都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需求。英国也有流浪汉,但他们大多不是残障人士、儿童或老年人,反而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这些现象都让我思考我们国家的社会建设有哪些长处和不足,例如英国社会对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关怀值得我们学习;而高福利养懒汉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也是我们在社会建设中必须仔细审视的问题。再比如,英国虽然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但医疗资源非常紧张,看病效率也不高。一些感觉痛苦但不严重的疾病,如牙疼、结石等,就诊时可能需要长时间排队。也有一些病情严重的病人我行我素,不顾医生的劝告,致使病情反复无常,肆意浪费医疗资源。因此,医疗体制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并非全民免费医疗就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思政课与专业课不同,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支撑,还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做到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去过英国的人都会有个直观的感受,英国的乡村非常美丽,但是很多庄园、草地都是私人领地,不得擅入。和同学们分享这样的经历,更能让他们直观而深刻地体会到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

与同学们分享这些经历和心得,我的课很快就变得鲜活起来。思政课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记得有一位土耳其留学生曾选修过我的课。虽然不是必修课,但他学得很认真,觉得我讲的内容很有意思。我还邀请他进行过课堂分享,他不仅介绍了土耳其的历史、土耳其和中国的关系,还谈了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看法,以及土耳其效仿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些做法。从一个外国学生的视角来看待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世界对中国道路的认可,让很多同学都耳目一新。

3_副本.jpg

再出发,沉下心来做自己

2017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的资助,我再次踏上了访学之路,目的地是美国丹佛大学,为期一年。

这次我的目标很明确,精心挑选了几门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其中一门是我的外籍合作导师赵穗生(Sam Zhao)教授为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全称是Politic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这门课的内容和我在国内主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关联度极高,几乎涵盖了我到美国前想了解的所有问题,如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革命,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政治民主,以及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等等。有时候学生也会拿网络上一些只言片语来询问我,为什么同一个问题,美国人的看法和我们不一样。我如获至宝,在听课的时候迅速将状态转化为“双核”运行,一边是我经过6年的授课形成的清晰的知识框架,另一边是不断填补的美国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赵教授布置的所有文献我都认真阅读并做详细笔记,每次课后都需要花3-5天的时间看文献,课上还要竖着耳朵认真听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并随时记录感想。非常感谢赵老师能允许我全程旁听,虽然只有10次课,但收获很大。

通过系统学习,我发现,视角和立场的不同会导致同一个问题得出很多不一样的结论。如在思政课上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我们是以革命史为线索,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讲到社会主义革命,可以追溯到范文澜老先生创立的革命史叙事范式。美国学者研究中国问题多源于20世纪50年代汉学家费正清建立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时的做法,运用的多为现代化史的叙事范式。两种不同的叙事范式在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评价上就有很大差别,甚至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典型的例子就是现代化史叙事范式认为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则是负面的。所以,我在思政课上讲到这段清末历史的时候,会把两种叙事方式告诉学生,提醒他们历史是多元的,单一的视角会形成固定的评价标准,结论可能会有片面性。所以,任何一种或捧上天或贬入地的做法都是不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一定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

在思政课课堂上,我不仅分享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看法,也鼓励同学们关注世界如何看待中国的方方面面。2018年,我为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时,就鼓励同学们多搜集外媒对中国最新的评论和报道,在课堂上以专题形式请同学们讲述世界如何看中国。在6次课堂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包括英文、俄文、德文、法文媒体等针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评论和观点,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我则引导他们冷静、客观地分析这些观点,并期望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利用自己的专业来讲好中国故事。

守正才能创新,只有坚定自己的信仰,才能自信而不迷失。因此,思政课教师的海外访学经历,无疑能够在课堂上帮助同学们厘清思绪,抓住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归来,放大人生格局

4_副本.jpg

有人说,留学是一场旅行,让你看到不同的风景;有人说,留学是一种体验,让你了解人生的无限可能。留学,对于思政课老师来说,是通过放大自己的格局,实现有益的提升,以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研究中国,讲好思政课,不仅要植根中国国情,也要放眼世界,回想百年前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中国的不也恰恰是一群意气风发的留学生吗?

今天的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00后的大学生、95后的研究生,我们的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塑造有血有肉、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思政课。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思政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对身处的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有基本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成就精彩的人生。经过思政课的洗礼,我希望他们不仅知道贾斯汀,也了解屠呦呦;我期待他们既能谈论中国的书法和茶道,也能说清楚“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我更想让他们明白,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与追求自己的“小确幸”没有矛盾。作为一名普通的思政课老师,我愿意通过不断的学习深造,最终成为学生的领航人,帮助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年获得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先后赴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和美国丹佛大学访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