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最严校规”过火了?

“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一经发现立即摔坏或抛入水桶;不允许学生穿奇装异服,发辫不得超过21厘米,一经发现,立即劝其剪短”。近日,山西原平市某中学出台的“学生管理十不准”规定引发社会关注。这些“最严”“最狠”的校规真的能够起到作用吗?此事引发媒体热议。

加强互动协商,校规才能得到自觉遵守

山西这所中学不是第一个禁止学生带手机、并当众销毁学生手机的学校,之所以这次依然能够引起热议,在于学校与班主任、学生、家长签订了一纸“四方协议”,各方对协议内容了解并认同,学生再违反协议,就属于明知故犯了。

该中学2000名返校学生,只有两名同学带手机遭到了惩罚,这个极低的比例表明,协议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除了个别学生之外,其他学生真的能够做到遵守协议,不再带手机进校园。尽管如此,被毁的两台手机,并不能证明学校的绝对正确。首先,手机是私有财产,哪怕有协议护身,学校毁坏学生手机仍然有欠妥当;其次,不排除带手机的学生是非主观故意,只是马大哈忘了把手机留在家里。此外,带手机会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那么当众毁手机的暴力色彩,是否也会带来另外一种身心伤害?

在“四方协议”的签署各方中,学生是明显弱势甚至是唯一弱势的一方,他们有提出反对意见的权利,校方应给学生提出反对意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陈述带手机进学校的理由与必要性,如果可能的话,要主动创造一个四方都参与的协商或辩论会,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带手机的危害大于益处,在辩论后心服口服。

在校方与家长看来,与孩子们商量可不可以不带手机是多此一举,他们不相信学生有此觉悟与自制力。但站在学生的角度,协商与辩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尊重,不管结果怎样,感受到尊重的学生,哪怕在得到惩罚时,也不会激起对管理者的恐惧。在学校管理与学生教育工作中,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彼此尊重的对话,能够更有效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与人格,当对话与协商形成一种机制,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会在不自觉中变强。

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既把手机挡在校门之外又让学生自觉配合?很简单,第一是要去除所有暴力色彩;第二要给学生提出更好解决方法的权利;第三要让学生自行处理违规手机;第四要建立容错机制,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

(作者韩浩月,原载《南方都市报》,有删改)

校规要张弛有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无论老年、中年还是青少年,都被智能所深深吸引,无法自拔。一部手机在手,不仅可以看剧、购物、打游戏、付款等等,只要是有网络的地方,手机的用处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为其中的一小部分功能。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手机带来的很多危害。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如果自制力不好,就会让手机占用大量的时间,甚至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所以说学校规定学生不能带手机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家长们赞同的原因。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不能因为小小的一部手机浪费了大好的青春,这也是“最严校规”出现的原因。

但是“最严校规”的陆续出台,不是只有赞同之声,也引发了舆论争议。就像山西这所中学的《落实学生行为规范十不准》的协议,按照协议规定,“只要发现学生携带手机进学校,一概销毁,概不退还”。网上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学校做得有点过,手机是私人财产,暂时没收可以,但不能销毁;有的人表示赞同,认为此举对学生有益,毁掉一部手机事小,手机毁掉一个人事大。笔者认为学校管理时方法和尺度要仔细斟酌,不能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校规要有度,以更加合理、更加规范的方式去管理,才不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议,避免校园管理“走火”。

学校的初衷都是好的,目的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以最严、最狠的校规,管出学生的好成绩,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一个锦绣前程。但是任何的管理都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得到教育系统的高度认可,更要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同,才是教育管理该有的样子。

(作者史长红,原载红网,有删改)

不妨对“最严校规” 多些理解和宽容

众所周知,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家庭都为中小学生购置了智能手机,但毫不客气地说,智能手机进校园的确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对“最严校规”中“禁止携带手机进校园”不妨予以理解和包容。

一定程度上,智能手机无异于“移动网吧”,其对学生的危害性无需赘言。因为,根据有关规定,网吧应禁止未成年人入内,老师和家长也可有效限制学生进入网吧。而一旦学生有了智能手机这一“移动网吧”,在网络世界中则如入无人之境,极易沉湎其中难以自拔。那么,禁止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就显得迫在眉睫。但遗憾的是,当前尚无法律法规的明确支持和上级部门的撑腰。那么,一些学校和老师自然没有压力、动力,也没有魄力来动真格。否则,一旦遇上不明事理的家长或者难缠的学生,就可能招来无休无止的麻烦。

从这方面来讲,敢于明确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的学校无疑属于吃螃蟹者,不妨对这一“最严校规”予以理解和包容。要知道,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并不代表拒绝学生接受新事物,这些学生在周末、假期时间,自然可以毫无顾忌地使用手机,在一些课堂中,学生也可有效学习、了解相关新生事物。

毋庸置疑,禁止手机进学校或者进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理解和包容部分学校“最严校规”的前提下,还有必要长远考虑,结合现实背景制定科学合理的国家或省级层面的规定。这样方能让学校有效处理类似事件,避免中小学生陷入智能手机这一“移动网吧”不能自拔,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无忧学习。

(作者史奉楚,原载法制网,有删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