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国外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探析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服务社会生产,发展社会科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引领文化潮流的重要阵地,担当着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和历史使命。由过去的反腐倡廉转向当下文化反腐的过渡,是我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高校一旦产生腐败,产生的消极影响可想而知。因此,探索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事关髙等教育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世界各国之国体、政体、文化、经济等均不同,但中外髙校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 措施有相通之处。

注重廉政理念培养。“诚实、负责、客观、政治中立保密和公平录用” 这六条原则,是英国对公务员进行廉政 教育的主旨。英国公立大学的行政人员岗位是完全职业化 的岗位,其规定比照英国公务员的要求来进行管理,需要 遵守公务员纪律规定。例如与不得经商或从事与本部门业 务有关联的任何营利活动,不准接受礼品; 不准弄虚作假,要对上级负责与提供客观的建议; 不能参与政党之争或者 发表政见,保护保密不公开的信息资源。此外坚持公平择优录用原则等。发现违纪违规,即作出严肃处理,哪怕是办公用品私用这样的小事。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道德教育是廉政教育的基石,只有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准,国民的廉洁意识、能力、品质才会随之提升。所以,英国高校成立了专为政府提供道德建设要素、发掘道德基础和示范作用的研究中心。相应的,英国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非常严格,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请科研经费的正常使用时,需要列出详细而具体的开销清单,并由校方把好验审关,杜绝高校学术科研腐败的源头。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每项开销均需详细预算,负责科研管理的部门会同学校财务部门合力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保证每项科研经费的使用合理。科研项目负责人必须列出所需的物品或设备等采购项目,交由所在院系负责采购,本人不得自行采购或自由开销科研经费; 所有开销最终由学校财务处统一负责办理款项的支付。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层层把关,逐级验审,保证经费的合理开支,保障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课题研究成员不能从科研经费中获取补贴与补助,但对科研工作有成效者给予额外奖励并颁发奖金。英国将公务员的廉政教育寓于道德教育之中,对公立大学行政人员的要求与管理遵从公务员的管理制度,规范髙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与开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侧重腐败行为预防。美国高校管理的显著特点和机制是师生参与。美国高校的董事会下设评议会,全权代表董事会管理学校工作,包括制订学校的规章制度( 如学术政策和学术事务管理等) 。评议会下面又设有教师发展委员会、学术政策委员会、议事委员会和调查委员会等部门,由这些部门负责学校的具体运行与管理工作。具有美国本土特色的高校委员会制度既能保证高校各项机制的正常运行,又能有效预防腐败行为的产生。高校委员会制度逐年得到完善,评议会员除了教师,还有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 代表。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他们参与教学管理、处理教师聘任晋升和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选拔和评价。美国现代财政制度的核心是对预算的改革和立法,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在财务管理上都有详尽的年度财务预算编制,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预算执行。政府机关和高校的各种资金和基金均由银行代管,而不是由内部财务人员直接管理,银行按学校出具的证明划拨资金,凡一次提取1 万美元现金,银行必须向监管部门报告。联邦教育部的检査和审计系统每年会追踪审计各高校对资助奖学金的使用情况,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也会每年审计这笔费用的执行情况。像英国一样,美国把作为立身之本的廉政问题归属道德范畴,将廉政教育寓于道德教育之中。除了联邦政府设立道德署之外,各部门也设有道德委员会,地方各州与各市还设有道德办公室,并积极开展道德教育 和培训工作。除了专门的道德教育机构,各种行业协会组织和学校在廉洁教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美国的教师工会对教师的资格、道德规范、奖惩等提出要求,倡导教师守法、敬业。同时,通过学校的综合教育,对学生的廉洁教 育发挥主渠道作用。至此,美国廉政法律制度已经形成了 比较完善的体系,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从政道德法制化,将国家公务员和高校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法律化与制度化,认为他们的道德规范除了本人信念和觉悟之外,还应遵从法律来维持。除政府教育部门的有关官员外,各公立大学校长等管理人员也必须履行个人财产申报手续,每年填写的个人财产申报表都要详尽列出本人与有关公司的利益关联,包括亲属的利益关联事项,以避免任何公司与亲属因为本人的关系在学校采购中获取好处。所有髙教部官员都不能到髙校兼职教书,高教部官员可以关心科研,但不能参与任何科研活动。这些法律规定比较周全、缜密,对预防腐败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着重防腐预警构建。像美国一样,德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国家公务员或国家雇员管理,同样应遵守《公务员守则》和《联邦公务员法》之约束。德国高校的资金投人来源于联邦和州政府。髙校既要接受联邦和州政府的管理,又要着重内部廉政机构设置和监督管理建设,形成特点鲜明的管理模式。德国宪法明确规定教育与科学的立法管理由各联邦州负责,其实质是将整个教育亊业置于国家的有效监督之下。为了保障国家对教育的有效监督,还建立了一整套腐败风险评估制度,形成防腐预警机制。如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来提醒工作人员谨慎用权。具不同风险程度的部门,其所使用的信封封面贴有绿色或红色的标签,贴上绿色标签的标示低风险,贴上红色标签则标示高风险。法律咨询处或教育部人事处所使用的信封贴上绿色标签,采购部、有人事权的部门和教师资格审核等部门,所使用的信封贴的则是红色标签。

偏重廉政法制建设。瑞典一直是国际上廉洁度很高的国家,如同多数西方国家一样,没有专司教育行政监督职能的机制,其对教育系统的监察完全纳人国家监督之中,高校所有经济活动均纳人国家税收、银行监控系统以及科教内部审计监督范围,所有人员如果违法犯罪均交检察院、法院受理。瑞典把廉洁自律的要求上升到立法髙度,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规定,用宪法、刑法和国家公务员法来约束每一位公职人员。要求公职人员要树立公正性、可信性、透明度、服务意识和责任感等,不能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等。同时,严格追究和惩处高校的一切违规违法行为或现象。瑞典实行政务公开,实行透明政治、透明。早在1766年,瑞典议会就推行政务公开的原则,随之对行政权力的运行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今日的瑞典,可谓世界信息技术社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全国推行电子政务。有关部门或方面依据相关法律,除涉及国家机密、国防安全和个人隐私之外,其他的政务信息都公开。公开的政务信息主要有: 规范的文件、具体公务行为实施程序与实施结果、对公务人员的咨询。这些公开的政务信息可以是纸张的、图表的或是计算机里的。例如,一位瑞典公民想了解公共管理局长的收人情况,直接给税务局打个电话,税务局就为之提供相关的材料。公众的广泛参与,新闻媒体的介人,这些公开透明的做法和市场化的取向,使瑞典政府各部门及其公职人员完全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最大限度地杜绝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在这样一个髙度廉洁的社会环境中,其高校系统发生的问题很少,在过去十几年査处的有限案例中,只有个别校长因违背政务公开原则、行政效率低,而受到撤职或罚款的处分。 

看重监督机制的完善。芬兰在各政府机构设立审査官制度,既避免了一人说了算的决策失误,又增大了行贿者的成本、难度和风险,减少了腐败机会。芬兰教育人口少,教育行政监察制度简单,教育系统的行政监察完全纳人国家监察体系,芬兰教师属于公务员。凡教育的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均纳人“ 议会国家审计官”和“国家审计署”监督控制范围。芬兰的学校普遍实行校董会决策的制度,校长作为专家,主要负责学术建设,其对人、财、物的管理权力有限。迄今为止,芬兰教育系统未发生腐败案件。 

倚重监督审计强度。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以审计监督作为教育监察的重点,并对审计工作作出具体规定。审计人员对案件开展调査,当亊人可以停职,但继续发薪; 请教育部的律师介人,防止调査时侵犯人权; 必要时请工会代表介入; 要求被调査人员诚实回答问题; 调査中如果审计人员感到知识不足、人力不够,经省教育部副部长同意可以聘请社会有关机构协助调査,调査结果报告教育部副部长和省审计机构,由其决策处理,一般大的案例要报告警方,按警方要求办理。 

器重民主决策过程。日本高校实行“一长制”的管理 制度。高校不设置副校长,只设一名校长。校长“独揽大权”,难免出现“一言堂”或“独断专行” 之弊; 但强化了校长对学校的集中统一管理,提高领导全校的工作效率。为了趋利避害,日本借鉴他国之做法,在髙校中成立各种功能机构,如具有咨询、审议或监督功能的评议会和教授会; 这些机构在校长主持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既为校长提供咨询决策服务功能,又具有审议和一定程度的管理监督职能。日本髙校的实际管理与领导始终处于民主决策之中, 从而正常地运行发展。

根据透明组织提供的廉洁指数,上述国家的廉洁程度大都居于世界前列,其经验归于制度建立在文化之。在高校中重视廉政文化教育,恪守诚信,崇尚公平,成为反腐倡廉的时代主题。这些国家的髙校廉政机制主要有立法保障、社会监督、经费控制和公开透明。其中,德国重视科研规范建设; 美国侧重于荣誉制度建设; 英国、美国把廉政问题归属道德范畴,将廉政教育寓于道德教育之中,将反腐斗争引向文化反腐的高度。这些国家的高校管理机构设置各有特色,同样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高校在廉政文化建设系统工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这就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向度。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做好廉政教育进校园工作。特别要注重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从髙校管理者到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教学活动和服务教学之中,应接受廉政文化的教育与渲染。同时,加强髙校廉政文化教育的网络阵地建设,唤醒“以廉为美”的廉政意识,形 成“ 以廉为荣”的情操,抵达“以廉为乐”的思想境界 ;使校园人树立廉洁与正直的信仰,汇成廉洁文化氛围,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永葆清正廉洁处世原则。要求树立正确“三观” 引导师生员工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地位观。

在高校常规管理中,可尝试建立由师生员工组成的“评议会” 和遴选高级职称人员组成的“教授会”制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实现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完善髙校二级管理制度,加强二级班子管理与监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从单纯的道德提倡转变为法治与德治、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可借鉴一些国家先进管理经验,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遵从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而相应制定选拔与任用、评价与罢免的髙校行政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

在髙校政务运行中增强透明度,推行校务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校务公开透明,让师生员工充分知情,能实现有效监督,遏制腐败。要平衡高校内部的行政与学权术权力关系,去除高校机构浮胀而学术弱化与官僚腐败,实现教授治学、学术自治。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还要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廉政文化教育的融合。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应力争促进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廉洁文化与廉洁实践相统一,促使廉政文化建设达到知情意行有机结合,并实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耦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