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路径

一、学习内容

本次学习周期为6月21日至30日,一共学习了闫智勇的《新时代背景下“三教”统筹改革的使命与路径》、孙善学的《对接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三教改革》、邱化民的《实施“三全育人”,提升学生APLIC核心素养》、李新萍的《聚焦课程思政 落实立德树人》、蒋家胜的《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创新》、郝晓秀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乔东的《新时代的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张学政的《做国家和人民满意的人民教师——谈教学方法艺术及教师师德师风》、丛春侠的《涵养师德,做四有好老师》、姚小玲的《疫情时期教师的生命意义和使命担当》、王继平的《新时代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绘制》等,还有徐国庆、吴全全、成光琳、朱双华、马前锋、刘道平、张小军、杨仕清等专家的报告。以上报告主要聚焦于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职教20条”、1+X证书制度、“三教”改革、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对我的工作和学习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

二、课程思政内涵

1.课程思政的前提是做好言传身教,让教育者先受教育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师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追本溯源,是自古以来每名教育者的应循之本、应尽职责。既要精于“授业”和“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时刻心系国家和民族,不忘所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2.课程思政的实施目的是将文化自信融入学生思想

课程思政的实质,就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传播先进文化,让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并将这种自信融入自身的思想和行动,养成一种文化自觉。

3.课程思政的实践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引领的潜移默化

课程思政的实践核心就是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引领,通过积极探索、深入挖掘所讲授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形成“聚合”;寻找其与各知识点相结合的契合点,将这些元素有机地融入所讲授的知识点之中,形成“混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实现思想引领,促进学生思想认识不断深化、价值观念逐步提升,形成“化合”。

三、课程思政路径

1.全面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思政”中所讲内容,并非马列经典原著选读课,也并非思想政治教育课,而是深入挖掘其他学科中的有利于学生增强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元素和案例,以贴近群众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形式和话语讲解出来,让学生无需拥有较多的知识储备、复杂的论证推理就能够听懂,并能潜移默化,入脑入心。

2.全面落实隐性与显性相结合

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通过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课程思政”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印证思政课堂的内容,同样可以在思政课堂上找到一些专业课上“熟悉的内容”,相互补充,相互验证,有利于理论“有印象”及“进头脑”。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将知识探索、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综合国力相结合,将科学实践、成绩取得与人生目标、价值实现相结合,实现“1+1>2”的效果。

3.全面做到智育与德育相结合

 “德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是引导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在实现“智育”的同时,也应当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在知识传播的同时做好价值引领,将“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应用专业知识,让学生拥有立足社会的专业能力,更要做好立德树人,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行,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