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些重要论述,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一、掌握教育规律,提高立德树人的自觉性

要做好立德树人工作,首先必须明确立德树人的含义。在高等学校,有一些教师把立德树人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种认识是不够全面的。其实,立德树人有两种含义。从狭义上说,它是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守的准则;从广义说,它是教育原则,是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基本方略,是每一位教师的行为准则。“立德”具有双重思想指向,既包括学生之德育,又包括师德之建设;树人,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理论研究揭示了立德和树人的辩证统一关系。“立德”是为了“树人”,“树人”是目的;在德智体美中将“德”提出来,意味着“立德”在“树人”的过程和机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这种辩证关系,一方面要求要充分发挥“德”的灵魂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求全面发挥“以智益德、以体蓄德、以美惠德”的交互作用。

我国有立德树人的优良传统。早在1200 多年前,韩愈就在《师说》中阐述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重要作用。《礼记?大学》整篇都是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的。修身,就是立德树人,成为一个有道德教养的人。然而,目前,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德育工作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教书”与“立德树人”成了“两张皮”。有的教师认为,教师只管传授专业知识,立德树人是党政干部和辅导员、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有的教师把“教书”和“立德树人”等同起来,认为教书本身就是树人,教师只要把书教好,认真按照教学大纲去组织好课堂教学也就做到了立德树人。还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青年学生受社会、家庭和外来思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谈几句话就能解决的,因而立德树人的自觉性不高。

在当前正、负面影响共生,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的情况下,教师如果不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联系改革开放中多变的社会现实进行教育教学,就达不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帮助学生认清形势,明辨是非,摆脱困惑。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学校德育不是负责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一个人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事;德育不只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也是所有任课教师的事;德育不只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事,也是学校管理的事。所以,学校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使学校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能提升学生的品质,熏陶学生的情操”。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传道、授业、解惑相结合,立德与树人相统一,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实际,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二、不断完善自我,增进立德树人的有效性

立德树人的过程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言传身教的前提是教师重视道德自律,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正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不能正其身,焉正人何?”高校教师的政治素质、道德情操、治学态度、工作作风以及生活态度等,都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要履行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比如,教师教育学生待人谦和、有礼貌,自己就不能高高在上;教育学生恪守诚信,自己就必须做到言行一致;教育学生要积极、热情、乐观向上,自己在学生心目中也必须树立起积极正面的形象。

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从内心深处最佩服的是德才兼备的教师。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博学扎实的专业功底是进入教师这一行业的基础。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这是高校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显著标志。高校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闻强识、知识丰富的人,一个思想活跃而思维缜密的人。在网络通信十分发达的今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信息量远远超过课堂的内容,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通过终身学习,使自己在专业领域不断有所发展。立德树人,首先必须教好书。教好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课讲得好,能激发受教育者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的这种感染力,远远超出了学科知识的范畴,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德育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结合工作实践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学校管理》等教育科学专著,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家之长。通过一点点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善,从而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使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思想,也听得进教师的“说教”,在立德树人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研究学生的特点,增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

立德树人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更多的时候需要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用“情”叩开学生心灵的大门。大学阶段是学生离开家庭走出父母关爱的心理断乳期。刚入学时,学生的思想不稳定,对环境不熟悉,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不习惯。此阶段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指点。教师对受教育者的态度是积极、热情、关怀备至,抑或是消极、冷漠、不闻不问,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到立德树人工作能否顺利地进行。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基本的就是热爱学生。教师在授课期间可以主动和学生沟通交流,让受教育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老师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感。

在目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时期,新的思想、新的事物、新出现的各种矛盾无时无刻不在撞击大学生的心灵。大学生刚刚进入成年,可塑性很大。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要加强立德树人工作的针对性,就必须善于追踪、摸清学生关注的热点在哪里。这往往集中反映出一个阶段的青年思想倾向。只有对这些热点及时、准确地加以追踪和捕捉,并正确引导学生,教师的立德树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在大学学习的不同阶段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譬如专业思想、课程学习、就业选择,甚至个人心理和感情问题等等。只有关怀热爱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才能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做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是问卷调查,征询学生们思想认识上有哪些“疑团”需要解开,然后加以分析归类,随时结合到教学中去,加以解决;也可以是通过个别辅导和批改作业去发现和探索学生思想深处的“秘密”。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每个阶段的思想倾向就能把握得比较准,也才能对症下药。

四、发挥学科优势,注重立德树人的经常性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然而,一些高校的课堂教学常常忽视对学生思想的陶冶,忽视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作为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一些专业课的教学中,课堂上缺少师生心灵沟通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背景的介绍、史料的穿插以及问题的挖掘和探讨往往被省略,课堂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和文化功能。有的学生说:“课堂教学严重‘缺钙’,有知识、没见识,有技巧、没思想。”因此,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科的教育性,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们强调高校教师要立德树人,绝不是说要教师人人都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演说,而是要求广大教师能自觉结合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有效地开展教育。比如,各门思想理论课程的教学,就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辨别和批判不正确的思想观点的能力,使学生免于陷入茫然、迷惑的状态。教师应善于把能力培养与德育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从相关知识中引出正确价值认识、价值观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阐述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包括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客观地介绍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比较和鉴别,启发引导大学生分清真理和谬误,确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专业课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和引导来实现的。比如在课堂教学、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中,教师讲求条理、规范,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总之,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高校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实施者。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全员、全过程的立德树人体系,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