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大学生危机管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 大学生危机事件在校园中频频爆发, 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为促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大学生危机管理工作、预防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 我们以“大学生危机管理现状”为主题, 于2006年5月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6年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的部分学员进行了问卷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25份,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07份, 有效回收率为85.6%。调查对象来自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河南、海南、河北、湖南、吉林、江西、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天津、新疆、云南、浙江、重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可以说, 本次调查对象的覆盖面较广, 为调查结果的高信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根据调研结果对当前大学生危机管理工作进行深入剖析, 力求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当前大学生危机管理工作现状

1.大学生危机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高度重视。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广大高校的大学生危机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占总数15.89%的调查对象所在学校近五年内没有发生过自杀、他杀、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暴力、性骚扰、绑架等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危机事件;有27.10%的调查对象所在学校虽然在近五年发生过上述危机事件, 但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值得关注的是, 仍有44.86%的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在近五年内不仅发生过上述危机事件, 而且呈现平稳趋势, 甚至还有9.35%的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呈现出上升趋势。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理论研究者进行深刻反思并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2.广大辅导员、班主任对大学生危机管理普遍具有比较充分、深刻的认识。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社会公共组织机构, 高校的发展不仅仅是高校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还是高校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内部因素之间、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就有可能形成潜在的矛盾、甚至导致危机事件爆发。因此, 高校必须加强危机管理工作, 积极预防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力求确保学校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和发展。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广大辅导员、班主任对大学生危机管理的认识非常深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见图1)。占总数92.52%的调查对象认为, 高校有可能发生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危机事件。其中,10.28%的调查对象认为“很有可能”, 82.24%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可能”。由此可见, 绝大多数的辅导员、班主任对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16图1_副本.jpg

图1 大学生危机事件爆发的可能性

(2)对高校发生大学生危机事件影响的认识(见图2)。教育是事关千家万户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事业, 因此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危机事件一旦发生, 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这不仅会损害学校的声誉和效益, 而且还会对学生、教师、家长及广大公众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在本次调研中, 84.11%的调查对象认为, 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强烈的公众性影响, 并对高校有长期影响”。由此可见, 大多数辅导员、班主任认识到了大学生危机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16图2_副本.jpg

图2 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影响

(3)对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的认识(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调查对象充分认识到了广大高校进行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95.3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危机管理教育或培训, 其中80.37%的调查对象认为“很有必要”, 14.95%的调查对象认为“必要”。另外, 还有98.13%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危机管理教育或培训, 95.33%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对专业教师和后勤员工进行危机管理教育或培训。由此可见, 广大辅导员、班主任对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是非常重视的。

16表1_副本.jpg

表1: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大学生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方面, 大多数高校做了一些工作(见表2)。占总数93.45%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过危机意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 其中近半数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还针对大学生开设过有关危机管理的专业课程; 89.72%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针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过有关大学生危机管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 79.43%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针对专业教师和后勤职员工进行过危机意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

16表2_副本.jpg

表2: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情况

(4)对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的认识(见图3)。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 必须依赖良好的危机管理体系和制度。对任何类型的学校而言,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种危机事件而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大辅导员、班主任在这方面的认识非常清晰。100%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应当建立大学生危机管理体系, 其中61.68%的调查对象认为“很有必要”, 38.32%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

16图3_副本.jpg

图3 建立大学生危机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 学校危机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依次呈现出三种状态: 潜伏状态、爆发状态和完成状态。因此, 学校危机管理体系应当包括危机预防机制、危机应对机制和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三大部分。首先, 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是学校危机管理工作的首选战略。调查显示, 占总数89.72%的调查对象深刻认识到部分校园危机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可以说, 在大学生危机管理工作方面, 广大辅导员、班主任已经具有十分强烈的预防意识。另外, 占总数48.59%的调查对象认为, 在预防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强化广大学生的危机意识; 22.43%的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是制订有效的危机应对预案; 15.87%的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强高校与家长、社区和社会公众的沟通。其次, 建立危机应对机制有利于降低损失。从理论上讲, 危机事件爆发后, 应在掌握准确信息的基础上立即启动危机应对预案, 并迅速向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以获取帮助和支持。在本次调查中, 76.63%的调查对象认为, 危机事件爆发后应立即启动危机应对预案; 10.26%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在启动应对预案的同时也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最后, 建立恢复机制有利于持续提高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通过恢复、总结和反思, 学校既可以积累经验、汲取教训、提高日常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技巧, 也可以不断发现管理环节中的改进机会, 并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调查结果显示: 71.03%的调查对象认为, 危机结束后最重要的工作是“开展调查分析并寻求改进机会”; 13.08%的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危机管理档案”; 12.14%的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是“为师生提供心理咨询”。

二、当前大学生危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从图3可以看出, 100%的调查对象认为建立大学生危机管理体系是必要的, 但同时又有32.71%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的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是大学生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见表3) 。也就是说, 虽然广大辅导员、班主任都认识到了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发挥实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前已述及, 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机制、危机爆发时的应对机制、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而调查结果则显示: 75.70%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恢复机制三大部分; 而近1/4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危机管理体系只包括预防机制和应对机制, 忽略了恢复机制。危机管理体系中缺少了恢复机制就意味着: 花费很大精力去预防潜在的危机、应对爆发的危机, 却没有及时对已结束的危机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不仅会丧失一些改进机会和发展机会, 而且意味着同样类型的危机事件还有可能重复发生。这一点应该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16表3_副本.jpg

表3: 大学生危机管理的最大困难

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于2002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标志着在法规层面上开始对学校危机管理表示关注, 但这一法规对于学校处理危机事件并未发挥很好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 73.84%的调查对象认为“由于未涵盖所有危机事件的类型, 故只对部分危机事件有效”;15.89%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因其为部门规章, 故难以取得很好的法律效果”; 95.33%的调查对象希望出台与学校危机管理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由此可见, 广大高校在处理大学生危机事件时比较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3.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方面的实效性不强。

尽管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所在院校针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进行过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 但是仍有20.55%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是“学校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和大学生的危机意识不强”(见表3), 而65.40%的调查对象认为引发大学生危机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很淡漠”。这说明, 广大高校虽然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是实效性并不好, 今后应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4.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 没有处理好与媒体的合作关系。

高校一旦发生大学生危机事件, 必然会引起各大媒体的密切关注。那么高校究竟应该如何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呢? 笔者认为, 在目前的信息社会中, 高校坚决不能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影响自身声誉或某些领导的政绩而对媒体提供不实的信息, 或对媒体封锁消息、缄默不语。明智的做法应该是: 在危机发生后, 高校主动对主要媒体进行一次新闻通报, 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的形势如何, 等等。总之, 让媒体和公众了解实际情况, 将会更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 只有32.71%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但只提供客观事实”, 而59.81%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该“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许可后, 再向媒体提供有关信息”, 6.53%的调查对象认为“担心媒体报道有损学校的声誉, 等危机处理完再向媒体提供有关信息”, 0.93%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完全不予理睬”。也就是说, 接近70%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在危机发生时没有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 其中绝大多数高校对上级主管部门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通过上级主管部门来处理大学生危机事件的高校为数很少。调查结果显示: 25.53%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借助法律手段来解决大学生危机事件; 48.60%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通过协商的方式来处理大学生危机事件; 12.15%的调查对象所在高校依靠上级主管部门来处理危机事件。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在处理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时,多数高校对上级主管部门的依赖性比较大, 而在真正解决危机事件时上级主管部门并未发挥很大作用。应该说, 这种不对等现象的存在, 非常不利于高校有效应对危机事件。

16表4_副本.jpg

表4: 危机爆发后高校如何处理与媒体的关系

三、思考与建议

1.加强学校危机管理的立法工作。

目前, 我国关于学校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不健全, 尽管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但并未涵盖所有类型的危机, 且仅为部门规章, 难以起到很好的法律效果。而《教育法》、《民法通则》、《刑法》等也没有对学校危机管理做出明确、系统的规定。本次调查显示(见图4): 占总数95.33%的调查对象认为寻求其他法律法规的支持是必要的。调查结果还显示: 如果要推动学校危机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28.04%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建立专门的学校危机管理法”; 33.64%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由政府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法, 对学校危机管理作出详细的规定”; 18.69%的调查对象认为应“修改《高等教育法》, 对高校危机管理做出详细的规定”;17.76%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作出相应的规定”。由此可见,加强高校危机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促进大学生危机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非常必要的。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高校才可以依法处理大学生危机事件。

16图4_副本.jpg

图4 高校是否需要《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法规支持

2.采取有效措施, 增强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 广大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增强危机管理能力, 积极预防并消除潜在的危机。

(1)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目前,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高校领导也毫不例外。学校领导的危机意识、决策水平、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危机管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 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 50.47%的调查对象认为“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 23.36%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学校领导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23.3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协调、沟通能力”。由此可见, 要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 应特别重视危机意识的培养和预测、沟通、协调能力的提高。

(2)增强辅导员、班主任的危机管理能力。要做好大学生危机管理工作, 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还需要教职员工、特别是广大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积极参与。调查结果显示: 62.98%的调查对象认为“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17.48%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预测和预防能力”; 15.88%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协调、沟通能力”。可以看出, 就增强辅导员、班主任的危机管理能力而言, 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直接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 他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危机意识, 才能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高校应当组织辅导员、班主任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收集其他学校危机爆发的典型案例或者本校曾经发生过的危机事件的所有资料, 并组织辅导员和班主任认真学习、讨论和反思, 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家的危机意识; 组织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讨论危机应对预案; 邀请有关专家组织专题讲座, 使他们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危机意识。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危机意识, 是增强高校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 28.03%的调查对象认为, 就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而言, “开展专题讲座或讨论会” 效果最好; 31.77%的调查对象认为“针对预案进行模拟演习”效果最好; 31.77%的调查对象认为“开设危机管理课程”效果最好; 还有5.61%的调查对象认为“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效果最好。因此, 高校一方面要采取模拟演习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 另一方面也应适当开设一些相关课程和相关的专题讲座或讨论会, 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危机管理知识。

3.开展大学生危机管理理论研究。

由表3可以看出, 占总数25.23%的调查对象认为, 高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是“学校危机管理理论滞后, 不能满足实际危机管理的需要”。现实情况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学校危机管理研究非常落后, 大多数高校对校园危机管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 只能凭借零散的已有经验来被动应对危机。由此可见, 深入研究校园危机的特点和规律, 努力增强高校管理者以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 不断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和水平, 已经成为了教育理论研究者和高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开展大学生危机管理研究时, 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方面, 35.51%的调查对象认为, “首先应解决高校整体危机管理体系建设问题”,27.1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解决大学生危机管理的方法和技巧问题”, 22.43%的调查对象认为“ 应解决大学生危机管理的队伍建设问题”,14.0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解决高校危机管理知识的普及问题”。可以这么说, 开展大学生危机管理研究, 首先应解决高校整体危机管理体系建设问题, 同时也应顾及到危机管理的方法与技巧、队伍建设以及相关知识的普及等问题。加强大学生危机管理研究, 必将有助于提高广大高校预防、应对大学生危机事件的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