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基于网络化视角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机制构建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党中央和教育部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和网络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李源潮在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中的积极作用。” 网络凭借其覆盖面广、及时性高、快捷性强的优势,在实现党的工作和党组织的全社会覆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见,如何利用网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更富时代气息、更富实际成效、更富科学水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党建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借助网络平台、网络工具和网络资源,将网络与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相结合,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和模式,全面实现思想教育工作、普及党的知识、加强党建工作和促进党群交流等的网络化,为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高校学生网络党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胡锦涛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网络以其特有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可选择性, 保证了党建工作的及时性、先进性和高效性,对大力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顺应网络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当前, 网络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 网络对思想文化的传播越来越重要。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做好网络党建工作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政党纷纷顺应网络化潮流,搭建党内网络交流平台,筹集政治资源,实施网上竞选,塑造政党形象,大力发展电子党务,推动政党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势力更是利用网络推行“西化”战略,扩大西方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冲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新形势需要,我们要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建设。

(二)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的内在要求

加强党建工作网络化是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上层次和上水平的重要途径。只运用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 在网络时代已难以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网络信息化给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宣传、学习、交流、教育和管理平台。随着网络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和透明化水平的逐步提高,网络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特点,不仅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新的渠道和开拓新的工作模式,更要求高校要用网络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和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学生党建工作的网络化将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贯彻,促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促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简化党建工作流程,提高党建工作效率。

(三)推进党的民主建设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高校党建工作的民主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必须营造浓厚的校园民主氛围,推进高校党的民主建设。信息的网络化有利于提升党建工作的透明度和党内外监督力度。网络打破了传统的“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等滞后的党务公开和党建信息传播方式,为非党员了解党的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网上监督使得监督信息更加灵敏和监督渠道更加畅通,丰富了监督的内涵和拓宽了监督的界面,能有效地消除群众对党的工作的“神秘感”。同时,网络党建有利于加强党员之间的互相监督以及群众对党员的监督,有利于加快党风廉政建设步伐。

(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重要手段

为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对维护社会安定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网络党建工作也是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在网上形成正面舆论导向不可缺少的手段,对维护高校安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学生网络党建机制构建的目标要求

网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在目标优化上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一)突出思想性,实现思想教育工作网络化

思想教育工作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网络党建利用网络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拓宽思想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便捷性和有效性。网络党建所打造的思想理论阵地旨在传播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网络党建还通过“红色网站”等展示党的艰苦奋斗历程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展示无数中华儿女、共产党员以卓绝不屈的斗志和昂扬向上的精神,为民族团结、为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光荣事迹。网络党建工作平台要以正确、积极和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

(二)强调创新性,推动党的知识普及网络化

创新是推动党建工作不断发展的动力,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形势要求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不断搭建新平台、拓展新渠道和丰富新内容。网络党建为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播提供新载体、新平台,促使党建工作信息化、公开化、系统化和规范化,让党员和群众方便地学习党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全面、深层次地了解和认识党。与传统的“党课”以说教和灌输为主的学习方式相比,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的网络党建平台,其便捷性、趣味性和可选择性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使他们能更加自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党的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熏陶,是传统党建工作模式的拓展和延伸。

(三)注重实效性,打造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

在开展网络党建工作中, 要注重实用性、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网络的及时性、灵活性、机动性,以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同时使党建工作形式不拘一格, 极大地改善传统党建工作单一的模式。如“网上理论学习”、“网上入党申请”、“网上党校”、“网上党支部”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党建工作模式,给人耳目一新,拓展了党建工作的途径,丰富了党的组织生活。同时,要利用网络的多元性和交互性,扩大党建工作的影响范围和增强党员的参与性,缩小党组织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的心灵距离,从而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网络党建还可以利用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式,在相互借鉴中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四)增强互动性,促进党员和群众交流网络化

网络所具有的互动性、不受空间限制的独特优势, 方便了党员与群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党组织和党员、党员和党员、党员和群众之间建起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网络党建利用电子邮件、留言、在线交流等联系方式,体现了其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党员和群众都能在这些平台上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交流思想,促进党员与党员之间、群众与党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相互合作,提升了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网络党建交流平台能密切联系群众,使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三、高校学生网络党建机制构建的途径与方法

网络是一个功能强大而又复杂多变的平台,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需要,必须探索网络背景下的党建工作新机制。这是新时期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思想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保证。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很容易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行为模式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对党的建设造成一定的冲击。特别是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散布其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意图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一些错误、腐朽、落后的观念使得人们思想、社会舆论错综复杂。在开展网络党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一方面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正确的理论观点、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引导大学生分辨与吸收正确的、积极的信息,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污染和侵蚀,保证思想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激励他们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崇尚科学、锐意进取和奉献社会。

(二)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网络党建制度是基础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是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党建工作的基础。没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健全的工作规范,网络党建就无法得到落实,就会流于形式,就不能持续发展和发挥网络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为此,要成立网络党建领导小组,认真研究、整体规划和系统实施,加强网络党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党建制度。一方面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网络党建制度,把网络党建真正落到实处。网络党建制度建设主要从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工作制度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落实网络党建的人员配备、硬件建设、技术支持、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原则、工作方法和工作途径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网络党建工作的领导和制度落实的监督,并把它作为考核部门和干部工作水平的主要指标,形成长效机制,有力推动网络党建的顺利、持续和健康发展。

(三)队伍建设:建设合格的网络党建队伍是支撑

网络党建工作队伍一般由辅导员、专职党建干部和学生党员骨干等组成。为适应网络化发展的需要,要求这支队伍,一方面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熟悉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政治合格、思想过硬、道德高尚、技术熟练、作风良好,怀抱共产主义理想,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他们能以正确的观点、丰富的知识及时解答热点、难点问题,从而增强网络党建的吸引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必须掌握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传输技能,紧跟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 要求他们能做好网络信息的传输、网页的更新、维护和管理,不断提高网络党建载体的质量水平和运行效率,即保证内容的权威性、时效性和鲜活性,并确保党建网络的稳定性。因此,要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党建队伍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把握全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过硬,能扎实开展“网络党建”、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党建工作队伍。

(四)创新模式:创新有效的党建工作模式是手段

网络党建是通过物质载体、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的改变,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党员学习、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实现党建工作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利用根据社会结构建立的虚拟网络社区———SNS 虚拟社区 (SNS 全称 SocialNetwork Seric,即社会网络服务平台)创新党建工作模式, 即通过红色网站和虚拟党支部等载体,开展学习交流、组织生活、民主评议、讨论发展党员和组织活动等,改变传统党建工作的单向性和封闭性。

一是开辟“红色网站”,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根据党建网络实现的功能不同,将党建网络分为:学习模块、服务模块和功能模块。第一,学习模块以提供党的知识、理论和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促使党员和党外群众理论学习的网络化和便捷化。该模块根据需要设立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党史资料、政策法规、时事政治、领袖风采、先进典型、理论研讨等特色栏目,以及提供电子版党报党刊、电子书籍、影视资料等学习资料的下载。第二,服务模块以加强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联系为主要目的,实现党务管理、党务公开和党内民主。以新闻、通知、公告、留言板等形式,向党员和党外群众公布党内制度、党建工作、党员活动等,以及吸纳党内外意见和建议。第三,功能模块以学习、宣传、管理和服务等功能为目标,开设专门的党校网站、党务工作者办公系统等,实现党校培训和网上考试,方便网上办公,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当然,高校学生党建网站应该注重图文并茂、声像齐具、形式新颖、主题与特色鲜明,增强实用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提升组织生活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二是建立“虚拟党支部”,提供便捷的在线交流平台。首先,通过党支部QQ 群、BBS 论坛、党支部博客等现代化网络传媒工具建立“网络虚拟党支部”, 将党员(尤其是在外实习的流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方便他们传递党建信息和互相沟通交流。利用“虚拟党
支部”定期召开“网络支部会议”、开展“组织生活”和递交网络思想汇报。这些都是新兴的党组织生活方式。其次,可通过QQ 视频、MSN 等进行在线交流思想、讨论问题、参与党内生活等,把握党员思想动态和舆情形势,及时解决党员的思想困惑和生活疑虑(所反应的问题应及时回复和处理)。再者,还可以利用网络便捷通道,开展“网上调查”、“网上统计”、“网上知识竞赛”、“网上热点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

(五)监管机制:确保网络信息的健康和安全是保障

建立高校学生网络党建信息的审核制度、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目的是加强预防、堵住漏洞,确保网络信息内容的健康、安全和网络的稳定运行。首先,为保证党建网络信息内容的正确性和健康性, 必须不断加强网络党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明确在党建工作网络化、信息化过程中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纪律性。其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传播性,学生网络党建的信息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凡是涉及党的机密性文件和国家含金量高的科学技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要确保信息不被敌人截获、资料不被篡改,以保证党建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和权威性。因此,要定期排查网络党建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形成安全、有效的运行机制,提高抵御敌对分子攻击和破坏的能力。此外,还必须加大经费投入,保障网络党建硬件平台的建设,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