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心理契约在高校教师党员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高校教师党员队伍管理是高校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实现对高校教师党员的有效管理是高校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课题。搞好高校教师党员队伍的管理,对做好高校的党建以及教学、科研等其他各项工作具有基础性和战略上的意义。在高校党组织与教师党员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约能够使党组织和教师党员在动态的条件下保持和谐、稳定的关系,使党员能够自觉地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党组织的建设中来。良好的心理契约不仅能改善党员的行为,提高党员对党组织的满意度和情感投入,而且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工作绩效,并最终影响组织目标的达成,是高校教师党员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由著名的管理心理学家施恩(1980)正式提出,主要用来表示组织与员工之间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总和。这些“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里蕴含着组织和成员之间对于相互责任、义务的期望和认知,是一份内隐的协议,是联系两者之间的心理纽带。组织了解每个组员的发展预期,同时组员也因为组织的信任全力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心理契约作为一种非正式的、不具书面形式的隐形契约,不仅是影响组织成员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组织内部凝聚力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心理契约对双方关系的影响不亚于书面的契约,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甚至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契约的违背将直接导致成员对组织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下降,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受挫。

二、高校教师党员心理契约的特点

(一)个体主观性。这是根据心理契约的特点决定的。心理契约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大都是非正式的并且是隐含的,是以心理期望的方式埋藏于契约双方的内心深处。在高校党组织和教师党员之间存在着的关于双方相互责任和义务的认知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个体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和感受。

(二)发展动态性。心理契约在高校教师与党组织的关系发展过程中是处于不断变动和修订的状态中。个体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组织所处的外在环境同样也是不断变化的。高校教师党员是具有强烈发展需求的群体,他们与党组织之间的期望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个体或组织两者中的任何一方主观感觉到契约不公平时,往往会单方面做出调整以达到平衡状态;当不能调整时,就会有一方拒绝契约,以此来保持心理契约的公平和动态平衡性。因此心理契约始终处于不断的修正—平衡—再修正—再平衡的动态循环中。

(三)党龄阶段性。教师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内容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即教师党员对党组织的期望值随着党龄的增加而升高,同时对现状的满意度相对下降。波林·马金(2000)研究发现,人们在一个组织中的工作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涵盖的范围就越广,心理契约隐含的内容就越多。随着党龄增长到一定程度,教师党员对党组织认识的不断深入,双方的信任与忠诚构成了情感的基础,高校党组织与教师党员之间容易形成稳定的关系型心理契约。

(四)情感依赖性。这是指高校党组织与教师党员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和作用。高等学校是思想、文化汇集的地方,总体氛围强调沟通合作、团结友爱,因此高校教师党员对于党组织的遵从、适应与协作性较高,这有利于在个人和党组织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情感依赖关系。在这个背景下,高校教师党员的心理契约有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它往往促使个体自动调整期待,以求更大限度地与党组织达成一致,保持相对和谐的心理契约。

三、心理契约在高校教师党员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心理契约作为组织承诺和满意度的内在根源,它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对组织的情感投入、工作绩效以及员工的流动率,在组织中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良好的心理契约能够使教师党员在动态条件下与党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其次,高校教师党员往往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和自尊水平都比较高,他们渴望得到组织的认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以及自我实现,他们对自我能否得到尊重、劳动成果能否得到认可,自身在党组织中的权利能否得到保障有较强的感知度。良好的心理契约是教师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可以满足教师党员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最后,隐形的心理契约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把教师党员和党组织包裹在其中,良好的心理契约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能够提高教师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教师党员努力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这也促使教师党员把个人的发展与党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心理契约视域下高校教师党员管理对策

(一)确立组织的发展目标,构建共同的发展愿景

党组织是每位党员的大家庭,高校党组织要对教师党员实施有效的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确立有价值、可实现的共同愿景,这就需要把个体的发展、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党组织的发展、组织价值的实现有机地统一起来,以便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共同的发展愿景对构建心理契约至关重要,是构建高校心理契约的重要保证。一旦组织目标确立,就要将具体的愿景、期望和价值观等传达给教师党员,并在其中明确对教师党员的角色期望。党组织还要加强和成员的沟通,降低心理契约在缔结时利己主义的诱惑。美好的发展愿景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能够引发教师党员心理上的共鸣,带来强大的内驱力,从而激发教师党员奉献他们的忠诚和才能,让每一位教师党员都能感受到组织的力量和作用,感受到自己积极的工作与学校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共同的发展愿景满足了成员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事业和使命的内心渴望,同时为教师党员描述了切实可行的组织途径,激励着组织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党员的创造力,增加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二)创新组织生活形式,提高教师党员的参与热情

党的组织生活是加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党组织要结合当前工作要点和教师党员的特点及心理需求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党组织生活。这不仅可以提高党的组织生活质量,提高教师党员的整体素质,增添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自发地向党组织靠拢,提高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高校党组织应积极探索,设计富有成效的组织生活形式。如组织开展“服务型”的主题活动,将党组织生活的开展与教师党员从事的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着重在“服务”上做文章,突出展示高校教师党员如何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给广大的教师党员提供了沟通交流及学习的平台,可以极大满足组织成员的心理需求,如归属感、有价值感等。这有助于党员和党组织之间形成稳定积极的心理契约,形成良性循环,即教师党员更加努力地奉献自己。这些活动把教师党员紧紧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党组织真正起到了一种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

(三)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形成和谐“家”文化

心理契约以隐形的方式调节着教师党员与高校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同时每个教师党员对组织的期望和义务的认知都是不同的。根据心理契约的这些特点,高校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双向沟通的方法和途径、建立双向沟通的机制、确保组织和教师党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的实现。良好的双向沟通机制可以帮助党组织不断了解教师党员的心理需求、心理契约的变化,认识教师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党员也可以全面了解党组织的期望。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关心、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教师党员,在组织内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处处体现党组织的细致关怀。要本着为教师党员做好事、做实事,解决困难的原则,关心教师党员工作、学习、生活,使教师党员时时、处处、事事感到党组织这个“家”的温馨与关爱。在这样充满“家”文化的组织中,教师党员更容易服从组织的安排,对党组织有归属感和信任感,使教师党员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有助于建立稳固的心理契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