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关于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在新形势下, 认真贯彻落实和领会十八大精神, 就是要厘清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与实际, 着力把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引向深人。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的社会成员长期形成并普遍接受的价值标准, 它具有相对稳定性且能够指导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属于历史范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概念。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做出的最新概括分别从三个层面(国家、社会、个人)概括了其精神内涵,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 这是理论上的一次重大创新。 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以来, 学者们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深人的研究与阐释, 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但随着研究向纵深的不断拓展, 许多学者也意识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应实现从宏观体系到具体层面转向。首先, 十八大报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阐释与精准凝练,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 能够更好的引领群众, 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其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表述, 三组词语24个字的精准运用, 诊释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自由、平等、 公正、 法治, 是对民主法制建立健全的深化。。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是对良好道德风尚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这三组词语具有极强的辩证统一关系; 再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具有鲜明的大众性。24 个字, 简洁质朴、 简明扼要、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容, 使其更易于理解更加大众化能够产生社会共鸣; 也有利于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2.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是先进科学文化技术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 是社会主义各条战线的生力军,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中流砒柱。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客观看待目前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客观认识党和国家制定的符合初级阶段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 继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2)有利于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荣辱观等基本素养的培育"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要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要有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之心, 要有爱国、爱人民、相信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的荣辱精神来凝聚人心。

2.2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校园。高校是人才培养、思想交流、 知识传播的圣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 高校也成为了西方势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 。处于价值观形成与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 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 出现了诸如信意识缺乏、价值判断模糊、功利主义盛行、 理想信念缺失、 政治信仰迷茫等问题。融人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校毕业生, 除了将先进的知识技术转化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行为准则、 思想品德影响着社会, 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拥护者、坚定践行者, 这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

2.3 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与改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客观实际, 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存在着诸如教学内容老旧、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如何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地” ,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由枯燥乏味向生动具体, 由“高深理论”向具体案例转变, 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 如提高教育者素质、开展相关系统理论研究、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问题开展深人研究。“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不断转变教育理念、革新教育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价值认同与行为示范作用,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3.1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夯实教育基础。教学活动是高校一切活动的中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模式。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 团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 还应对高校开设的其他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整合, 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 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自觉的融人大学的技能讲解! 知识传授的各个环节。并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提高教学实效性。

3.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 营造浓厚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胡锦涛明确指出“高校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高校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集散地, 应充分推动大学文化与不同文化形态的沟通、 交流与融合, 营造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氛围, 引导师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支配自身行动的文化自觉。

3.3 以主题教育实践为平台, 实现实践育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践行。 在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 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如何真正践行的问题。帮助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直接的方式就是开展主体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对大学的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深人基层、 了解民意、服务社会、 奉献人民。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体实践教育活动, 弘扬主流价值观, 培育社会道德新风尚。

3.4 掌握新兴媒体资源, 加强网络监管。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空间与时间概念被进一步缩短, 人们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获取更为高效、便捷的信息。截止2012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近5.4亿, 互联网普及率超过40%。在这个庞大数字背后, 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深。 成为了他们交流思想、 沟通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网络文化传播面、影响力的逐渐扩大, 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都有可能抢占互联网宣传阵地, 进而在大学生中传播开来。高校要掌握互联网媒体资源, 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 加强网络监管, 牢牢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防火墙”, 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 使他们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学会甄别, 辨伪存真, 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