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坚持立德树人 注重提升质量 扎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推动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质量、内涵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放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中来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的质量,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作贡献,如何同步提升自身质量、实现自身内涵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引起重视的新任务、新课题。

1.要更加注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教育的全部活动是为了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是简单地去迎合学生,而是一切工作都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工作途径、工作手段、工作机制都应围绕这个目标来研究和设计。中央16 号文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了战略性框架,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都纳入其中,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2.要更加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发挥精神力量对青年学生的重大作用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人,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就不可能成为高素质人才。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加之当今我国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重视培养青年学生精神方面的追求和支撑。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结合学生的个人梦、成才梦、创新梦和报国梦,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提高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3.要更加注重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把单一的改革、点对点的改革提升到综合改革层面,把增量改革进入到存量改革层面,把一般性改革推进为机制的改革,解决发展当中的一些制约性问题,真正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实现创新发展,也要更加注重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形成合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在发展目标、工作机制、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工作各个环节、各个途径的力量整合和相互支撑。

4.要更加注重立标准、建机制、提质量,保证工作规范长效发展

没有标准,质量就无从谈起;没有制度,发展就得不到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提高科学化水平,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在更高层面设计和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质量标准和体制机制。这个质量标准应该是对工作的内涵、过程及其效果的测评尺度,建立质量标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出发,坚持导向性、科学性和操作性,制定出客观、科学的标准体系。要完善领导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增强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相互协同、政策与政策之间的相互衔接,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动态平衡的制度体系。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监督指导,确保制度的科学有效、执行到位。

5.要更加注重分类指导,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目前,高职院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均占到全国总数的一半左右,分类指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注意重和统筹好重点本科高校、一般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和联合培养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具体工作时,注重尊重特点、形成特色、分众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共同发展、整体提高。要重视高职高专院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推动作用,密切联系、加强指导,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成熟。

6.要更加注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

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工作科学发展的保障。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有专业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教育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持续推进队伍专业化建设。一是重视培养培训工作。依托21 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对高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题培训,健全培训制度、保障培训经费、提高培训质量,使培训经常化、专门化、科学化、长效化。二是搭建平台。定期召开交流会、座谈会、研讨会等,扩大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计划,设立专项课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建设、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等,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者开展理论研究、提升理论素养创造条件,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推动成果转换。三是加强实践锻炼。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和海外研修等活动,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理论素养好、专业能力强的工作队伍,推动工作科学发展。

二、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同步发展,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把握规律,进一步明确工作的基本前提、核心使命、中心目标和基本原则,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育人水平,着力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符合中国文化、适应中国学生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1.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这个基本前提,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人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很多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与学生工作有机融合起来,通过多学科、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的交流、互动和综合运用,加强与大学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教育整体效果的目的。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不断扩大覆盖面、产生明显作用、取得既有成绩的根本原因,也是下一步大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体系的关键生长点。

2.紧密围绕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个人才培养核心使命,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材施教,差异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和加强,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与成长,而且攸关国家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让每个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学会做人做事,在长大成人后具备愉快工作、幸福生活的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全社会和每个家庭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关注各类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材施教,差异指导,着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牢牢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这个中心目标,坚持统一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三个维度,探索交流,谋划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情况和数据,既要着眼于“世界可比”,也要注重“中国特色”;既要学习借鉴好的成熟经验,也要立足中国国情特点;既要重视已有的工作基础,也要注重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和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增强自信、发扬优势、自我完善,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科学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

4.切实贯彻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和心理健康服务伦理这个基本原则,坚持立标准、建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特殊的规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不仅关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要着眼长远,从完善标准、健全机制建设上推动和保障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把理论升华为科学,把科学固化为制度。加强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推动研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指标体系,启动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标准、健全制度。

5.切实贯彻预防为主这个重要原则,坚持日常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双管齐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精神卫生法》颁布后,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从问题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化,由注重危机干预转化为积极心理学的资源取向、整体成长取向,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需求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相结合,把个别辅导与团体活动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服务学生成长的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多渠道地促进大学生生命意义及价值感的提升,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要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示范引领,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化、心理健康意识全员化、课程标准化、教育活动立体化、队伍建设专业化,促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夯实基础,着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进一步推动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工作的开展,加强对各地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督导;深入推进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通过不断总结、探索和培育建设,力争建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工作与成果水平领先、示范与辐射效应显著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召开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邀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较好、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不同类型高校,从工作制度、工作推进方式、机制条件的保障、工作队伍建设、工作效果和工作成果显示度等方面进行展示介绍,促进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交流、提高质量、提升水平。

2.破解难题,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瓶颈问题,要组织力量重点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各个突破。要重视探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扎实开展规范建设,建立符合其特点的质量标准和工作机制,加强工作领域、工作方式和工作条件的协同推进,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要继续深入推进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研制工作。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今年组织了由全国多位心理学专家、一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者和一线工作同志共同组成的课题组,研制更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筛查量表,修订2004 年版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更新各量表常模,新增高职高专常模数据,为准确把握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主要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性问题研究,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奠定基础。接下来,思想政治工作司将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研制工作为抓手,推动全国各地各高校统一测评标准和测评工具,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3.深化协同创新,努力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和理论支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是一门科学,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都很高,再加上大学生群体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这要求我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掌握新情况,研究新对策。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既要遵循心理学的规律,也要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人才培养和成才的规律,既要涉及心理学知识,也要注重与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多学科开展交叉研究,既要在结合学生心理实际问题基础上多做应用、实践的研究,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确保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要注重学科建设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要深入探索工作规律,总结经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瞻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下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司将依托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开展专题培训,组织社会实践和海外研修,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依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学术、工作交流;加强专家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研究方面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等项目建设,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实践成果的支持力度,支持推动把辛苦转化为成果、把经验上升为科学,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质量内涵发展。

近年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始终重视指导和支持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高专院校也不断在加强和改进工作中提升质量、实现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我们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理念,立足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扎实推进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创新发展,做到出成果、出人才、出特色,为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根据作者在2013 年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年会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