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正确处理“中心工作”与“极端重要的工作”的关系———从习近平关于经济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的新思想谈起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阐明了经济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不仅丰富了党关于经济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的思想理论,而且为统筹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面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党情,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正确处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努力推进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进程。

一、“中心工作”与“极端重要的工作”:经济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的新定位、新概括、新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的“8·19”重要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的新定位、新概括、新阐述。学习这一新思想,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 把经济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切实抓紧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经济工作在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8·19”讲话中指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这是针对当今世界和中国大局深刻巨变的现实,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程最深刻的科学概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改革开放之后确立的基本路线。我们党制定的这条基本路线,不是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实际状况出发而作出的必然选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最根本的是把经济搞上去。只有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得以切实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才能在实践中得以彰显,党执政的物质基础才能得以真正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以充分体现,意识形态工作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实际效果才有可能得以增强。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国家强大的物质基础,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就难以取得好成效,就缺乏强大的现实说服力。
(二)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极端重要的工作须臾不能放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整个社会走向进步文明。但与物质文明建设巨大成就形成反差的是一些人的精神困惑、思想迷茫和道德失范。由此可见,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越是在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越是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观点表明,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我们现在所说的“意识形态工作”,是泛指一切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工作,包括对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和对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范围涵盖宣传工作、文艺工作、教育工作、新闻工作、理论工作等方面。高度重视并善于做宣传思想工作或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凝聚力量、战胜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这一工作放在党的全部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在广泛的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宣传鼓动工作,在唤起民众、鼓舞士气、瓦解敌军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第二大武器”。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或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直用“生命线”一词来形象比喻和凝练表达。把这项工作强调到“极端重要”的程度,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生命线”到“极端重要”,是对意识形态工作或宣传思想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新表达、新概括、新论断,表明了我们党对这项工作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
(三)经济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都要做好,二者缺一不可。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经济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组成部分都要协调发展。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P102)社会的发展既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类能动自觉参与的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现在讲“五位一体”,实际上从社会最基本的层面来讲,可以区分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物质世界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精神世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保持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犹如鸟之两翼、人之两足、车之两轮,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当然,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并不是并列的平行发展的关系。马克思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建设是基础,做好经济建设工作,可以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和不竭动力。
二、实践中,要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不动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切实做好经济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中的“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反复强调经济工作在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他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 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这段论述不仅表明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意义,而且表明了我们党毫不动摇、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坚定性。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要善于把握大势,紧跟时代潮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这是对国际国内形势高度的清醒与自觉的表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及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刻阐述,不仅成为指导新一轮改革的指导思想,也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等论述表明,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和规律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永远处于不断调整和改革的状态之中。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正是中国共产党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深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把改革开放上升到科学规律的高度来定位,向世人宣告,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得出的正确结论。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要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我们既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又面对着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这些都是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大考验,考验着改革的勇气,更考验着改革的智慧,迫切要求我们作出更大的努力。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新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三十多年前。唯有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明确方向和目标。“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偏离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偏离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南辕北辙了。习近平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局和局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等的关系,从而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健康有序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不是要改变这一制度,而恰恰是要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进一步巩固这一制度。因此,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使各个领域体制改革和各项具体制度更加完善。这样的历程,必然要求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要求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从而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抓住转变方式的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要下大气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化解产能过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服务业新型业态发展,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总之,从根本上说,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是搞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实基础和现实条件。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切实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和执政地位,从而最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实践中,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工作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阐述了当前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思想观点。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意识形态工作不是虚的、软的、可有可无的,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和科学方法的。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脱离、干扰甚至替代经济工作,再回到“以阶级为纲”的老路上去。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只有充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排除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干扰和阻碍,才能巩固和发展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搞好意识形态工作,要以“两个巩固”为根本任务,为改革发展坚持正确的方向提供思想保障。习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概括,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两个巩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虽然宣传思想工作或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确定了原则、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导。
以“两个巩固”为根本任务,就要切实为深化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障。一度时期,在改革的方向上存在着不同认识,争论的实质不是还要不要改革,而在于进行什么样的改革;不在于要不要搞市场经济,而在于搞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于“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都发出了明确无误的政治信号,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向和政策选择。他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所进行的改革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更好地结合,要更多地进行市场调节,更多地坚持社会主义,这就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充分论证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要通过科学地分析国际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握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正本清源、把关定向、明辨是非,在根本方向、根本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不移,为深化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以“两个巩固”为根本任务,就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健康有序的政治思想环境。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当前,要针对理想信念缺失,个人主义、享乐至上、挥霍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大力加强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保持强大精神支柱的基础,是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关键,是凝聚人心的保障。因此,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不懈地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先进分子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保证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永不变质,在行动上执政为民。要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自力更生的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健康有序的政治思想环境。
以“两个巩固”为根本任务,就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这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要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去指导理论研究、宣传教育、新闻出版等部门的工作,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能没有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将其贯彻到哲学、道德、宗教、艺术,以及经济、政治思想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当中去,坚决抵制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要坚守社会责任和道德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既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更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发挥其引领社会、动员大众、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作用,坚决抵制一切丑恶腐朽的东西和精神垃圾,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营造安定团结、和谐有序、蓬勃向上的有利环境;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不断改革创新,掌握舆论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全面提升网上舆论工作水平;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新媒体中的各种思潮、模糊认识和社会情绪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有效的阐释、引导和疏导,使之成为党的舆论宣传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培育健康的新媒体舆论生态环境,引导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良性发展。
以“两个巩固”为根本任务,就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我国经济发展争取有利的国际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的对外宣传思想工作作出了新的阐述、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三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既赢得了不少国际社会的赞叹和掌声,同时,也受到了一些误解、质疑和批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不绝于耳。这些批评和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形象和威望造成了损害。因此,宣传思想工作要通过“四个讲清楚”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告诉世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这一系列客观条件决定了我们选择的道路。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宣传报道等多种途径,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改革发展,使国际社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客观、理性地认识真实的中国。同时,也要把精彩的世界呈现给国内受众,开阔中国人民的国际视野,有效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与友谊。正确引导和影响国际舆论、增信释疑、消除误解,树立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了解、尊重和支持,有效化解国际舆论压力,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争取有利的国际条件。
总之,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关系,坚决反对和抵制割裂二者关系的思想和行为。一方面,要反对片面夸大经济工作基础作用的“唯经济工作论”、“意识形态无用论”;另一方面,也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形态工作反作用的“唯意识形态论”。只有坚持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两手硬,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坚持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放松,以改革发展为意识形态奠定物质基础,以意识形态的巩固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