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新媒体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

中国历来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荀子曾指出:“君师者,治之本也。”可见教师工作关乎国家兴衰。基于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对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社会大众对教师也怀揣尊敬之心。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尚人格精神,深厚知识内涵和高雅文化品位的综合体现,具有不可忽视的育人价值。如何理解新媒体时代师德丰富的内涵并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师德的丰富意蕴

师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 但其内涵比职业道德更为宽泛,且更具觉悟性和抽象性。师德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应遵守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包含教师道德意识、道德选择、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等诸多内容。“教师如烛,师德如光”,师德是社会道德的标杆,高尚的师德是立师之本。师德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休戚相关。时代在进步,师德的内涵也要随之得以不断扩充与丰富。从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提出“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到大唐时期文人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再到陶行知先生的名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个时期的师德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师德的主要局限性是突出封建宗法性,现代意义上师德影响力包括人格、知识、意志和情感四种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已悄然来临。当前师德建设的生长点既根植于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规范基础之上,又融入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突出体现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立国、兴国、强国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国家与社会培养人才。孟子曾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事业发展目标。司马光也指出:“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日趋成型的关键时期,教师群体的言行往往成为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新媒体语境中高校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厚德从善、止于至善”的职业理想,与时俱进,积极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将品德高尚、知识渊博、勇于创新、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敬业奉献作为新时期的师德要求,帮助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师德现状与问题探讨

总体上看目前高校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师德状况良好。作为社会道德与伦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师德是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产物,在社会变迁进程中出现了价值缺失、拜金主义横行、功利主义泛滥的情形,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一些“师德缺失”的现象,例如:重物质轻精神;重人情轻规范等。一些教师还存在职业道德认识模糊、敬业意识淡薄、职业行为缺乏纪律观念等问题,影响了“教师” 在人们心目中传统的崇高地位。造成师德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包括教师工作评价、考核指标等体制建设层面的因素,也有个体放松、慎独修身的因素。首先,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格局多元化,一些人对事物认识具有盲目性与肤浅性,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其次,新媒体时代多元价值观借助网络进行传播,对人们的原有价值观造成冲击,部分教师在利益面前,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不利影响,缺乏积极进取精神,一切向“钱”看,以教谋私,欠缺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观念淡漠。再次,当前社会存在着一些官员行贿受贿,进行权钱交易,贪赃枉法的非法行为,这股腐败之风对师资队伍的侵蚀导致部分意志薄弱的教师降低自身的职业道德要求,影响了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最后,部分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不重视有关师德的考核也不利于师德的建设;一些青年教师因面临着房贷等巨大的经济压力,难以专心于业务素质的提高,也影响了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

三、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的三维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支柱,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师德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人为本”,以尊重、关爱为核心和基石,以教师素质养成为重点,从理想的教师人格塑造、师德制度化建设、校园师德氛围营造这三个维度不断扎实推进高校师德建设。具体归纳如下。

1. 积极构建理想的教师人格

乌申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以及奖励、处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被寄予社会道德楷模的期望。品德、知识、教法与言行构成了教师人格的基本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美德和人类优秀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其在个人行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准则,这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诸领域,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当前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高尚师德,践行师德规范,积极塑造理想的教师人格。

传播知识与追求真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价值的基本指向。孔子指出 “学而不思则罔”,欢迎学生诘问,故能培养出“七十二贤人”。疑旧求新的精神丰富了师德的内涵,在新媒体时代,知识呈几何级数倍增。信息的水平化传播使得在一些领域,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地位面临挑战,因此教师应严谨治学,学贯古今,融会中外,“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培养淡泊高洁、求真务实、锲而不舍的优良学风和忠于职守、乐业、勤业、敬业的态度。积极学习包括新媒体技术在内的最新知识,将奉献精神与创新意识相统一,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起到良好的道德示范作用,在知识理论学习和道德培育层面引领学生的发展,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无私、深厚和广博的超越血缘亲情的“爱”无疑是师德的核心所在。在新媒体语境中,处在价值观形塑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急需教育与引导。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觉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热爱、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特点、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学生自主、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从教本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从单一灌输型教学模式向互动双向型教学模式转变,构建基于主体间性意义上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

2. 加强师德的制度化建设

制度是组织化、规范化的保证,是组织目标实现的一套约束体系,成功的师德建设当然也需要卓有成效的制度保障。制度的遵守能够内化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有利于形成遵守师德的良好氛围。唯有在道德培养与制度建设的相辅相成中师德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此,师德的培育一方面应该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另一方面也应该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来引导高校良好师德的形成。这其中主要包括师德建设的培训机制、组织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具体来说,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立合理、公正的教师师德评价制度,健全高校师德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避免随意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的发生,使教师做到认真对待日常教学工作,尽职尽责。在教学环节中做到授课前认真准备教案,授课中着装得体、仪态端正、言语规范,授课后及时反馈、总结,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能有制度可依,以制度保障师德在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呈现。同时,应从教学相长的角度出发,敦促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规范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学术检测体系,制止学术不端行为,在科研工作中突出师德要求。此外还应注重师德培训,将师德培训制度化、长期化,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网络远程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

3.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校园高尚师德氛围的营造

师德是一个拥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也是一种深层次的、隐形的教育力量。 “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对学生的关心与热爱、厚积而薄发的知识储量、敬业而执著的品格、诲人不倦的境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切构成了师德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社会道德伦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师德从本质上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的变迁可以采取强制的方式在权力的主导下短时间内完成,而文化的变迁是主体对环境适应性的渐变过程,因此师德的培育需要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仪式能够在人们内心强化其所蕴涵的理念,在文化变迁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功能。高校应以教风、校风、学风建设为抓手,结合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师德演讲报告并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建立网上师德建设论坛与网站,借助新媒体手段在全社会广泛征集“育人为先、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等师德标语的方式开展师德师风创建活动,从而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坚定教师道德自律的决心,使崇高的师德真正内化于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并最终落实到实际的言行中去,努力造就新媒体时代一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素质教师队伍。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