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简论师德修养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而师德修养水平又包括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之中,并且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师德在教师整体素质中占有统领地位,它既是教师自我素质提高的导引和动力因素,又是教师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目标和检验标准。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师德素养水平,才有可能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心理和身体素质,并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正确地选择和把握个人发展的方向。其二,师德在学校德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方面的相关研究都证实,在学生诸多素质;德、智、体、美、劳等的发展中,教师的师德水平对其影响最大。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道德成长与获得知识和技能有所不同,它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人格力量、示范力量的感染和熏陶,以及学生内心的自我感悟和体验。如果教师的品行不良,他在学生面前必然丧失道德教育的力量。因此,研究教师的师德发展规律和历程,引导教师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师德修养,对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师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师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职前与职后相联结,教师个人不断学习、不断体悟、不断实践、不断调整和建构的长期“修养”过程。教师熟悉师德成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助于这一修养过程的健康发展。我们把师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师德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受个体一般道德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个人道德的总体系中,职业道德属于亚系统,因而,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受个人一般道德发展水平的制约,两者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师德所调节的各种关系一般并不违背个人的一般道德原则,它是个人一般道德原则的自然延伸。

由此看来,师德修养与个体的一般道德水平的发展密不可分。它不是一个孤立独行的过程,而是伴随着个体一般道德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一般道德是职业道德发展的基础,职业道德发展又会促进一般道德的发展。不论是职前还是职后,师德修养的发展都与其一般道德修养的发展融合在一起。

2.师德的形成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动和谐统一的过程

完美理想的师德应是知行统一的。仅有“知”而无“行”,道德认知就会失去其根本价值。由于从“知”到“行”还存在着情感、意志、行动、
智慧等复杂的因素,因此,知与行之间并不存在一对应的因果关系。在心理学家看来,知行合一的道德行为背后一定含有情感、意志等其他重要的心理因素。其心理历程常常是:感知道德情境——道德认知因素,产生相应的情感——道德的情感因素,思考如何行动——道德的智慧因素,采取实际行动——道德行为,坚持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因素。

依据这一规律,我们容易理解,一个教师良好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时间,它既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认识的水平,又需要在道德冲突中体验积极的道德情感,并用意志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完成“凝道成德”的过程,把社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变为制约自己行为的内在原则。

3.师德是在解决道德冲突中渐次发展起来的

道德是人类在解决各种冲突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利用先前道德所形成的规范来预防和解决各类冲突,正是道德的力量和价值所在。

教师在直面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师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真正领悟道德在解决冲突中的力量和价值,从而对其产生亲近感;其二,在解决冲突中,掌握和发展道德智慧,即学会利用自己的智慧,把道德原则和规范变为能够切实解决道德冲突的道德行为。这是一个依据冲突的情境,灵活选择方式、方法和程序的过程。道德冲突有模拟和真实两种形态:在职前教育中,人们较多地利用模拟状态,让师范在校生讨论、研究和解决虚拟的道德冲突;而在职后培训中,则更多地利用现实的道德冲突,让教师自觉地在不能回避的道德冲突中考验和修炼自己。

4.师德发展的基本轨迹是由他律渐变为自律

师德的培养与形成是“凝道成德”,即把师道转化为师德的过程,也就是将集体道德的规范由外在于个体的异己力量转化为内在于主体的获得性品质。这就决定了师德的发展必然是一个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的过程。

在实现上述转变的过程中,必须经历下面几个过程:

1)教师教育应特别提供职业意义的给予,即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和把握师道要求及教育工作之所以高尚的内在价值。具体包括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等。教师在这种价值意义的引导下获得职业价值选择的立场,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

2)教师教育还应为教师提供工具意义的给予,即为教师获得道德思想力和行动力以及进行道德倾向和道德规范的合理选择、判断和批判,从理论上提供思考依据和方法途径。这是师德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道德思想力是教师通过独立的思考对道德文化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批判能力。它具体可分解为如下一些能力:对社会规则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意识到他人和自己情感的能力,掌握与特殊情境有关的事实和知识的能力等。而道德行动力是指在理论引导下,能采取合理、协调行动的能力。它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平等待人和正确对待他人利益的能力,在社会情境中行动的能力,对行为的正确性做出判断或把道德原则运用于具体情境的能力,完成正当行动的能力等。

3)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必须完成德性自证的过程。在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起始阶段,其道德行动常常不是出于自觉,而是用纪律加以保证的。要在真正意义上完成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过程,教师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完成德性自证的过程。

师德自证是一种以师德行为来证明、检验师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社会环境对教师师德行为的检验和评判,也有教师在实践师德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和反思, 而后者才是教师将外在师德标准内化为内在行为依据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师德自证的过程也是教师知、情、意、行全面参与和师德不断得以修炼的过程。

二、师德修养的基本过程及内容

师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师德修养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职前教育阶段

这个阶段贯穿于师范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这一阶段师德修养的主要任务是:1)全面提高个人的一般道德水平。师范生着重掌握与其今后师德发展密切相关的道德原则。如人道的原则、公平的原则、平等的原则、权力与责任平衡的原则、诚实守信的原则等。2)熟悉和认同教师职业角色。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优秀教师的事迹,参观学校,上网阅读教育资料,观看教育方面的录像和电影,与在职教师交流,参加教育问题的讨论,以及教育见习、实习等,以提高对教师角色的理解,逐渐形成对教师角色的向往感和归属感,增强和树立对教师职业的兴趣和理想追求。3)熟悉和掌握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由自发转向自觉阶段的起码要求。师范生需要着重理解的是:a教师职业道德对其今后有序地开展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b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主要面临哪些基本关系,以及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通常要面临哪些基本问题和基本矛盾;c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及其原则;4)初步体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并培育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研究表明,实践在人的道德成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道德认识虽然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但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需经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只有当教师多次经历与本人切身利益和可能取得的工作业绩密切相关的道德冲突,并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解决了这些道德冲突以后,道德认识才能逐步转化为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因此,师范生在学习期间,必须经常到中小学校去体验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参与和支持下,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5)增强师德自律和自我提高的意识与能力。这是师范生提高师德水平的关键性环节。内容主要有:其一,学会制订自我职业道德发展的规划,并提出自我检查和自我约束的要求;其二,养成对职业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

2.职后阶段

这一阶段从教师参加教育工作开始,一直贯穿于整个教育生涯。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参加教育工作起至步入师德的成熟期。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是: 1)全面掌握并实践学校和社会对一个称职教师的基本师德要求。这种基本师德要求是教师的师德最低标准。2)深入体验由良好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行为带来的愉悦。3)记录在坚持职业道德行为中面临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心理历程,培育良好的道德坚持力。4)及时总结并深入感受职业道德行为带来的良好教育效果及给教育对象带来的喜悦。

第二阶段:从成熟期步入师德高水平发展阶段。这是教师从道德自觉时期步入道德自由时期,从一个合格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师德修养主要表现在: 1)不断自我提出发展性师德要求,从而达到高水平的师德境界。这时的师德行为不仅仅是为达到既定工作目标的一种自觉约束,而且是发自内心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的自然从容的外显。这时的道德意志已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完全融合在一起,主体已经感受不到意志的坚持力。2)不断发现和发展创造性的师德特质。达此一阶段的教师会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和要求,不断发现、确立和实践新的师德观念和师德规范,从而成为新时代新师德的首创者和实践者。

三、强化师德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师德修养一般经历职前和职后以及自发、自觉和自由等阶段。教师只有根据自己师德发展的实际水平,科学地选择自我修养的方法,师德才能健康有效地发展。

1.学习与实践

实现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转变,熟悉和掌握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师范生在师德成长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但不论是角色的转变还是师德规范的学习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阶段,必须亲身去经历和体验。因此,师范生在初步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后,必须深入到中小学,担当实习教师的角色,切实体验做为一个教师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冲突,在解决这些矛盾冲突中体验师德的力量和价值。

2.尝试与自省

不论是师范生还是在职教师,在尝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解决各种矛盾冲突之后,都不应停滞不前或就事论事,而应学会和养成进行自我深刻反省的习惯。自省是一种自我自觉进行道德反思的过程。自省包括分辨事实、比较利弊、体验情感、激励意志和评价行动效果等方面。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规律看,内省是人们由他律的道德向自律的道德转化的最重要的标志,它表明个体道德心理的发展进入到自觉阶段。教师个体通过不断的自觉内省,进而较准确、较全面地认识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客观性,从而使职业道德情感趋于生动深刻,使职业道德意志作用显著增强。实践证明, 只有认真总结经验,自觉内省,教师才能明确今后改进、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制订发展规划和记载师德日记是保证尝试和自省经常化的有效手段。

3.自省与交流

现代教育系统是依靠政府支持的巨大的教育集体。现代教师都是教育集体的一个成员。教师的工作有其独立性的一面,又有集体性的一面。因此,教师在有计划地提高自我师德水平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自省,另一方面要善于与其他教师或教育集体进行交流,使之能在多种信息、多种经验的交流、切磋和碰撞中发现问题,启迪智慧,寻找和创造出促进师德成长的正确方法。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与学生、家长等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切身体验和把握遵循不同道德规范所产生的不同教育效果。与学生的良好交往还有利于教师获得良好的师德情感体验,从而促进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在许多情况下,尝试着角色转换即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增进交流和自省。

4.交流与慎独

交流有利于比较和吸纳新的信息,并且具有监督约束力。因此,师范生和青年教师要善于在教育群体中进行修炼,促进道德成长。比如,师范生应选择到风气良好的学校去实习和见习,青年教师应争取到良好的群体中去工作,注意向师德水平较高的教师学习。但师德发展仅靠外力的约束是不够的,任何一个教师只有在独立的工作环境中能保持较高的师德水平,才能步入更高的道德境界。这就是慎独的价值和力量。慎独做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首先是由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的。教师是专业工作者,有独立处置教育事务的责任和权力。如果没有“慎独”的境界,很容易发生不道德的教育行为。其次是因为教师道德成长的真实水平只有在“独处”的情况下才能真实地表现出来。这种情形,是教师通过内省来反思和判断自我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水平的最佳时机,也是其寻找自己道德发展缺陷而有针对性地改进道德状态的最佳时机。因此,步入师德自觉期之后,教师应把交流与慎独的修养方法结合起来,以促成高水平的师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